本人近日就緬甸大地震,泰國受波及那幢興建中的高層大廈不耐強震,瞬息間竟像一盤散沙,垂直塌下的駭人情景,收到很多朋友來電恐慌地問:若同樣情況發生在向來被視為「地震低風險區」的香港,又會帶來甚麼災難性後果?反觀與香港毗鄰的深圳,卻一直受國家《建築抗震設計規範》嚴格規管,而近年研究亦顯示,鄰近地區的中強度地震,可能對香港高層建築產生影響。
本人認為無論香港是否處於地震帶或距離活躍地震帶、板塊邊緣、震央有多遠,香港發生大地震或被鄰近城市殃及池魚的機會確實存在,真不容輕視或忽視。由於香港建築物抗震設計目前並無強制性規範,高層建築雖然通過嚴格的《風效應規範》剛度要求,部分設計(如剪力牆、核心筒)能同時抵禦地震力,然而風荷載與地震力的動力特性不同(風為長期頻振,地震為瞬時衝擊),因此未能完全涵蓋地震風險。加上香港部分區域土質鬆軟,令遠場地震的低頻振動有機會被放大,與高樓自然周期(通常2至4秒)產生共震而加劇搖晃。許多舊樓缺乏結構整體設計,若遇地震可能出現「軟弱底層倒塌」或非結構構件的破壞。
此外,由於香港建築密集,地震時玻璃幕牆、外牆飾面或懸掛物脫落,亦能造成傷害。香港隨著高層建築增多和鄰近地震帶活動,抗震設計的「被動防禦」需轉為「主動規劃」。香港政府應參考國家《建築抗震設計規範》或國際標準,制定地震參數分區圖。另外,須就加固現有建築的關鍵設施(如學校、政府大樓)進行抗震評估,必要時採用碳纖維加固或增設阻尼器,同時增強公眾教育,積極推廣地震應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