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0-11-24 04:30:00
日報

鼓勵檢測而非鼓勵確診

分享:

陳肇始局長表示,部分人尤其是基層市民因為手停口停,所以對強制檢測會卻步,擔心確診後會影響生計,因此當局會為確診者提供一筆過5,000港元津貼,毋須資產審查。執筆時細節雖然仍未敲定,但我擔心這會後患無窮。
 

股神巴菲特拍檔Charlie Munger在他的著作《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中,一個章節集中討論人類誤判心理學,第一個談到的就是人類對獎勵和懲罰的超級反應傾向。人類的行為會被獎勵或懲罰導向,甚至作出非理性行為,所以「制定正確的激勵機制」是最重要的管理原則。而如果想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我明白有些基層市民的工作以時薪計算,確診會對家庭造成經濟壓力,他們可能為了生計,當病徵輕微時,未必願意去做檢測。即使如此,政府的目標應該是鼓勵檢測,而非鼓勵確診,這5000元津貼,有機會令第四波疫情火上加油。現在很多人對新冠肺炎掉以輕心,認為只對長者和長期病患威脅較大,他們已經如常生活和社交,我擔心有人會舉行病毒派對,然後齊齊去拿取政府的確診津貼。


要鼓勵檢測並非沒有辦法,首先要做到利民便民,例如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便建議政府在18區至少設立一間檢測中心,在地鐵站派發及收集樣本瓶,令檢測方便得如便利店。也可以為檢測提供甜頭,人們都喜歡貪小便宜,例如檢測者可以獲得20元超市禮券,相信檢測率也會大大提高。政府保就業派了那麼多錢給超市,相信他們也願意配合,而且人們到超市不會只買20元貨物,甚至有機會為他們帶來更多生意。

adblk6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