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隧公布再次增加收費,但是車流量卻比當年還要減少,未能夠發揮舒緩屯門公路的效果,坊間有人認為這是證明BOT(建築、營運、移交)模式出現了問題,並且建議政府不應該再用這個模式發展公務工程。其實這只是反映問題的表面,日後只要在BOT規定條款內加上這些經驗,BOT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存在價值。
BOT(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模式,代表Build(興建)、Operate(營運)及Transfer(移轉),是政府將所規劃工程交由民間投資、興建並經營,經營一段時間後,再由政府回收經營。究竟這個模式有甚麼優勢呢?首先,香港政府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引入BOT模式,主要發展建築成本高昂的隧道,這樣可以直接減少政府當年的開支,其實當時香港政府每一年也只是收支平衡,根本沒有財力發展大型基建,所以BOT成為了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
現在特區政府也面對多年的財政赤字,就算是歸咎於世紀疫情增加了公共衛生開支,以今年賣地目標850億元,到現在也只能夠到達百分之十幾,相信來年財政赤字巨大。BOT更加是重要的方法減輕財政負擔,北京地鐵的4號綫、14號綫及16號綫,均有30年的特許期,公帑就可以投放在其他更重要和迫切的項目上。
而且BOT可以讓資源運用得更加有效益,商業模式管理和設計不會出現浪費和資源錯配。今天港珠澳大橋使用率未如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完全由公帑支付的模式欠缺了商業營運的智慧和靈活,也未能夠在設計階段已經考慮實際情況。
另一個未如理想的就是啟德郵輪碼頭,當年曾經公開國際招標BOT模式發展,可惜最後政府還是收回自行投放公帑,今天的管理問題和設計當初有密切關係。未來香港仍要發展北大都會和交椅洲填海,BOT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運作模式,這樣更加能夠反映香港人靈活變通和善用資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