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債務上限的爭議,每隔十年八載就出現一次。行禮如儀,除了參與的政治人物換了人名,新聞報道內容沒有大分別,各大傳媒每次講的東西也大同小異,不外乎政治豪賭、添煩添亂、不負責任之類,令人納悶的程度,比得上每年訪問文憑試狀元。
經濟學又怎麼看?最樂觀地解讀,債務上限為政府提供了一個限制財政預算的機制,透過可能出現的災難性結果,迫使兩黨作出退讓,以防國債失控。比較符合實際的看法,債務上限是兩黨政治權力「派彩」的時機,政客各自為利益團體和支持者爭取好處,討價還價到最後一刻,放寬了的債務上限分配妥當後,政客就可以宣布成功爭取,同時又譴責對方玩弄政治手段了。
至於債務上限對經濟的實質影響,由於事件發生的次數相隔太遠,難以單獨分析。流行的做法,是由於事件令傳媒無比亢奮,行文用字充滿危機感,所以會出現在「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之中。不確定性上升,一般不利企業投資。只是這類指數未有考慮到的,是雖然傳媒次次亢奮,但劇本畢竟重複得太多,人類總會吸取教訓,效果難免會打折扣。
債務上限真正看得到的影響,出現在孳息曲線。理論上,若果兩黨未能就債務上限達成協議,美國政府就會「技術性」違約,到期的國債要延遲償還。「技術性」違約的意思,是美國政府並非撇帳不還,而是暫時拖數,債務上限始終會再一次增加,未知的只是時間日期而已。
假如時光倒流,回到今年初,市場預料幾個月後有機會出現「技術性」違約,那段時間到期的國債吸引力自然降低。投資者為免損失,寧可持有年期較短(政府仍有錢償還)或較長(到時問題已解決,政府亦有錢償還)的國債,又或把投資轉移到其他風險極低的債券去。供求變化下,較大機會受債務上限影響的國債價格就會下跌,亦即孳息率上升,孽息曲線就會出現一個駝峰(hump)。隨著危機日子漸近,駝峰就會慢慢移向孳息年期短的一端。當問題解決,駝峰就會消失了。
倒過來說,只要在孳息曲線上見到駝峰,就知道債務上限爭議只是短期的風波,例行的為市場帶來暫時的干擾。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