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2-03-17 07:30:00
日報

博港股反彈宜極度審慎

分享:
博港股反彈宜極度審慎

「別人恐懼我貪婪」,適用於現在的港股嗎?

港股踏入3月沽壓沉重,截至本周二一度累積下挫19%,跌至接近18,200點,創近十年新低,跌幅遠超環球股票的5%

本周全球金融市場除了繼續觀望烏俄局勢發展,更關注聯儲局的加息決定。由於烏俄局勢觸發全球多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令油價一度升至每桶130美元的十三年高位,多國通脹或會因此進一步推高,促使聯儲局今年可能要更多次加息,市場更一度估計聯儲局在今年餘下七次會議均可能各加息0.25%,比俄烏衝突爆發前估計的六次還多了一次。利率預期升幅擴大,加上俄羅斯受制裁可能引發債務違約甚至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自然會使金融資產的估值持續受壓。

不過,比對港股與其他主要市場的表現,港股的回調幅度明顯遠超上述因素所能解釋,而這些因素短期內或會持續困擾市場。

首先,繼本港在農曆新年過後出現大規模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後,內地部分省市亦在北京冬季奧運和全國人大政協「兩會」結束後,出現大規模疫情,當中以吉林省個案最多,要實施「封省」,深圳、東莞等地陸續實施封城,上海、西安等亦收緊人流進出限制。若疫情在短期內未能受控,或會增添內地上半年經濟的下行壓力,不利企業盈利前景。

另一方面,人民銀行未有在本月下調被視為政策利率的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利率,也令市場失望。雖然國家統計局同日公布的1、2月份經濟數據,顯示工業生產、零售銷售及固定資產投資均明顯較預期為佳,但市場原先預期央行會減息0.1%,以紓緩金融市場及實體經濟的資金壓力,按兵不動或意味著貨幣政策在兩會後仍會保持大致中性,至少不會因應最近兩三個月A股的回調壓力而鬆手。投資者不得不再調低對政策的憧憬,因而令市場繼續受壓。

此外,過往大半年來一直困擾上市科技企業的中美監管壓力,仍未有消除跡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確認,五間在美國以預託證券形式買賣的中國企業股份,因審計底稿不能接受美國監管機構審查,未來可能要除牌;同時,亦有報道指一間內地龍頭科技股,或因違反內地反洗錢規例,而將面臨巨額罰款。內地房地產的債務問題亦未解決,繼續有內房企業未能如期償還債息及本金,並遭到下調信貸評級,勢將繼續不利市場氣氛。

另一重要因素是中美關係。俄羅斯在俄烏軍事衝突升級後遭到西方國家廣泛制裁,未來或會更需要依賴盟友中國在金融及貿易上提供支持。而美國則警告,若中國幫助俄羅斯迴避制裁,亦將面臨嚴厲經濟制裁。此外,中國未有完全履行首階段中美貿易協議增加購買美國貨品的目標,美國會採取甚麼措施回應尚未公布。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周三召開會議,似乎是要在連續兩日大跌市後挽救市場信心。會議討論到房企風險、中概股、平台公司整改、香港市場穩定等議題,要求「切實振作一季度經濟,貨幣政策要主動應對」,刺激股市特別是科技股周三大幅反彈,收復周一二的大部分跌幅。有分析指,央行還是有機會稍後再度降準或減息。我們認為,內地最大的關切,是避免金融市場波動進一步打壓實體經濟增長動力,部分問題(如中概股退市)並不在內地的控制範圍內,至於房企及平台公司整改等問題,則涉及多個部門的政策協調,會否在短時間內對相關行業的經營環境有實質影響,仍有待觀察。

儘管有眾多不明朗因素困擾,但港股在經過近期回調後,預測市盈率曾低見8.5倍,是2011年希臘債務危機(7.9倍)及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6.9倍)以來最低。我們無法肯定未來是否會有更多負面因素出現,但從對上兩次危機後出現的反彈來看,現水平的估值或許已反映了相當大的風險溢價在潛在回報中。

中長線仍有意繼續持有港股的投資者,目前未必是進一步減持的時機,但欲博反彈則應高度審慎。我們相信,恒指短線或在17,500至21,500點上落,防守性較強的高息、價值股及周期股等(包括電訊、能源、綜合企業及公用股等)中短線或可跑贏增長性股份(例如資訊科技、醫藥及非必需消費等)。

按此了解更多大新市場觀點

按此了解「證券交易App+」及大新證券服務推廣優惠

 

|本文所載資料為大新銀行或其聯屬公司(「本行」)之觀點,截至本文日期,本行相信相關資料來源乃屬可靠。投資涉及風險。本行對任何數據或預測的準確性不發表任何聲明或保證。本文僅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建議、要約或招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