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9-12-04 04:30:00
日報

支持黃店是自由選擇

分享:
店舖和消費者傾向黃色都是出於自願。(資料圖片)

店舖和消費者傾向黃色都是出於自願。(資料圖片)

作為專欄《C觀點》的忠實擁躉,我不盡同意施老闆的看法,但佩服他選材極有眼光,加上觀點獨特自成一家,引起爭議的「戰鬥力」在香港可謂數一數二。人云亦云的專欄何其多?將坊間的觀點炒埋一碟,但求呃like讓讀者感覺良好,這種KOF(key opinion follower)式的文章其實沒有甚麼營養,反而施老闆的文章常常「估你唔到」,讀完反而可以刺激思考。
 

今個星期的《「黃色經濟圈」一點也不經濟》就是個好例子。施老闆認為,「若然港人以後在進行經濟活動時,加入太多的政治考慮,反會令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無法運作。市場機制的基本要素,是可以透過消費者的自由選擇來汰弱留強,令商品與服務的質素可以不斷提高。」文章的主要觀點,就是搞黃色經濟圈既是自找麻煩,兼會損害香港的生產力,難以長期持續。

絕大部分經濟學者奉行的是一句拉丁文諺語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消費者的口味沒有甚麼好爭拗。有人喜歡蘋果有人喜歡橙,有人喜歡買外國貨有人喜歡本土出品,有人堅持有機,有人懶理甚麼機,人人不同的喜惡左右需求,市場自會投其所好。

就如我見一些很難食的食肆大排長龍,對我來說當然難以理解,但作為一個經濟學者,就要接受有好多人味蕾跟我不同,覺得食肆的出品值得排隊,沒有甚麼對與不對,只是市場機制正常運作的結果。

同樣道理,若果我政治立場偏黃,去茶餐廳想安靜地食個沙嗲牛麵,不想聽伙記發表藍絲偉論,也不想看見牆上一幅幅的建制派政客海報,我自然就會去支持黃色經濟圈了。就算要多付價錢多花時間,這始終是消費者根據自己品味作出的自由選擇,就像堅持要幫襯交通不便收費又不菲的隱世食肆一樣。

再講,只要保持基本溫飽,我們都可以一日工作十幾小時,不用浪費時間資源去娛樂享受,全力為自己「增值」為社會「奮鬥」,「生產力」絕對可以加到爆燈,只是這種做牛做馬的生活方式跟我們的品味相差太遠了。
 

adblk6

從佛利民的《自由選擇》到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反對的都是大部分(而非所有)限制人民選擇的政府干預。黃色經濟圈沒有公權力,店舖和消費者傾向黃色都是出於自願,而不是受到甚麼法例拘束,跟政府干預是兩回事,扯上社會主義更是有點離題。

若果愈來愈多消費者認為政治取向不再重要,利之所在食肆自會作出回應,黃色經濟圈亦會因而萎縮。這也是市場機制正常運作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