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1-02-03 04:30:00
日報

當羅賓漢不是羅賓漢

分享:
交易平台Robinhood早前限制投資者交易股份。(資料圖片)

交易平台Robinhood早前限制投資者交易股份。(資料圖片)

差不多5年前,我在本欄寫了一篇《免費炒股的創科實驗》,也許是全港最早介紹當時剛剛興起的股票應用程式羅賓漢(Robinhood)。當時問了一堆問題:「這個炒股App的對象是教育程度較高、擅長用各種社交媒體的年輕一代(用戶平均不夠30歲),其投資的行為(如股票種類、持有時間等)跟年紀較大的投資者有甚麼分別?這種零收費的股民數量增加,對整個股票市場又有甚麼影響?」

這些問題,今天忽然變得有意義。話說美國股市最近發生了一場「散戶起義」,主戰場是遊戲零售商GameStop,配角還有連鎖戲院AMC、「經典」生產商諾基亞和Blackberry等等。戰場上一方,是積極沽空這些股票的對沖基金;戰場上另一方,是透過網上討論區聯群結隊炒起這些股票的網民。暫時戰果,是這些股票價格短期內以倍數上升,據說有對沖基金為此損失慘重。

抱著學者的實驗精神,我當然不會錯過此等盛事,繼早前趁熱鬧投資加密貨幣,今次亦有買這些股票小賭怡情。跟參與的不少網民一樣,我用的是羅賓漢,因此亦經歷了上星期震撼市場的停買不停賣事件,忽然在應用程式買不到甚至找不到這些股票。

adblk6

民間傳說中的羅賓漢劫富濟貧,跟群眾站在一起。此應用程式的市場定位,正是降低門檻,為一眾年輕、子彈有限的平民投資者提供一個免費的投資平台。今次羅賓漢當不成羅賓漢,在市場興高采烈之際不許股民入市,自然惹來大量投訴,從用戶發起集體訴訟,到跨黨派的強烈譴責,至今仍未平息。

流行的戲劇性解釋,是羅賓漢跟「華爾街大鱷」串謀,見股民來勢洶洶,對沖基金損失慘重,決定撕破面具,與科企聯合行動,暫停部分交易讓富人先走,背後全是金融界深層建制在操控。

另一個頗有根據的技術性解釋,是羅賓漢發展得太快,吸納了可觀用戶量和資金,在太平盛世時相安無事,但當大部分用戶突然買入幾隻股票,暫時代替用戶持倉的羅賓漢承受的風險急升。為應付金融危機後建立的一些監管要求,就要交出大量現金作保證,只可惜手頭缺水,又趕不及撲水,「冇咁大個頭戴咁大頂帽」的羅賓漢就唯有得罪網民,限制交易以防自爆了。

技術性解釋亦有其戲劇性演繹:監管當局有頗大自主權,可以決定如何以及何時向羅賓漢「施壓」。為甚麼偏要在那一天暫停交易?這不一定是甚麼陰謀論,因為利益團體遇上複雜監管,監管往往會成為維持建制霸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