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年底舉行的十九大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逾三萬字的報告。有趣的是,他並沒有提到此前一直被黨和政府以及很多經濟學同行都經常掛在口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有評論指,這表示習總書記現在的中國夢是要追求高質量經濟。
甚麼是「高質量經濟」﹖這可能要問問習總書記的經濟幕僚。不過,不再以GDP增長作為經濟政策的「硬指標」卻是有其道理的。這是因為愈來愈多人指出,由於有很多「消費」其實並沒有正式的交易而不被算進GDP裡,GDP其實並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一個經常被傳媒,甚至政府提到不能完全被算進GDP的是環境的質素。美國地少人多,中國則到處人山人海,加上霧霾以及各種污染,即使大陸和美國有同樣的人均收入,相信大家亦不會認為兩地人民在經濟上有同等享受吧?
另外,資訊科技的發達亦令GDP與實際經濟表現的差距愈來愈大。傳播資訊的成本大大降低, 如果說資訊愈來愈難賣錢想來是錯不了的吧。
就以紙媒為例,「不扮高深」的《壹週刊》在九十年代曾經每周發行量超過16萬,不過,在資訊爆棚的今天,「只求傳真」的它亦終於停辦紙本,全面數碼化了。互聯網的出現對傳媒可能是個難題,但GDP未能算入的消費者盈餘肯定是增加不少。
當然,《am730》有《免費早餐》,但是世上沒有免費午餐。資訊也不例外,有時候消費者在消費這些「免費」資訊時,會或明或暗地多消費一些「互補品」(complementary products)。
這些「互補品」有部分會在市場上有明碼實價的交易(如《100毛》和Google的廣告)而被計入GDP, 有部分(如政府監控)則不知如何算價。
另外,資訊的自由不是免費的,有形的干預在這些資訊的產品上加上無形的成本,「只求傳真」無得留低,敏感字詞有時被篩,大家在消費訊息的消費者盈餘肯定大打折扣,這樣的話高質量經濟的中國夢還仍然只能是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