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之下,不少人都害怕進出醫院診所,本港有研究發現,即使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也傾向忍受徵狀延遲入院。不過,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暖心行動」的臨床數據也發現,多達七成患者有兩條或以上血管栓塞。近年「通波仔」技術不斷提升,有需要的患者應及早接受手術,切勿拖延,避免心臟病發。
冠心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解釋,若冠心動脈阻塞了五至六成,屬於慢性冠心病,會出現穩定性心絞痛,如於快步行等運動時出現症狀,休息一會可緩解,「急性冠心病的症狀較為嚴重,心絞痛之外還可能會頭暈眼花、噁心、出冷汗。如沒運動下也有心絞痛,且休息半小時都未能紓緩,就可能是最嚴重的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須立即入院,否則或出現大範圍心肌死亡的後遺症,甚至心臟猝死。」
忍耐症狀延遲入院
由去年11月至今年3月尾的一項本地研究,以2020年1月25日醫管局啟動「緊急應變措施」作分界再比較兩段日子,發現非ST段加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的入院人數,由85人減至63人,而首次出現症狀到接觸醫護人員的時間,可於3小時內完成的人數亦大幅減少,相反超過24小時的人數有所上升。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的患者由27.8%增加至33%;院內死亡人數亦由5.9%倍增至12.5%。林逸賢估計原因是患者嘗試忍耐症狀至不能忍受才入院,故延長了心肌缺血時間,令死亡風險上升,「至於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血管一般已堵塞七成以上,也應盡快通波仔,減低急性病發風險。」
引入新一代支架
通波仔手術須於血管植入支架,但如果血管鈣化嚴重,就會影響支架成效,傳統上會採用漩磨技術磨走鈣化部分,但有鑽穿血管,或者斑塊堵塞下游血管的危機。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就表示,「中心引入了360心臟動脈粥樣硬化切除器及衝擊波碎石裝置,前者鑽頭設於導管中間位置,打出來的微粒亦比紅血球更小,不會傷害或堵塞血管;後者就利用衝擊波震碎鈣化物。」另外,新一代生物適應支架具有鎖扣結構,一段時間後會自動打開,血管受壓較低之下就可回復彈性。「外國研究指植入成功率和穿越性,與現時常用的藥物塗層支架相若,9個月至1年的復發率亦較低;『暖心行動』中也使用了26個。」
繼續暖心行動
暖心行動為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公院患者,以接近公院價提供手術服務,截至7月6日已處理133宗個案。當中有73%患者有2條或以上血管栓塞,已屬嚴重程度;亦有46%患者要放置3個或以上支架,最嚴重個案更用到7個支架。
79歲的張先生是其中一位受助者,年初出現徵狀後隨即到公立醫院求診,發現一條血管已塞75%,惟院方指要等9個月才見醫生商討手術時間。張先生怕隨時心臟病發,故得悉暖心行動便立即預約,更發現心臟衰竭和心律不整問題。完成通波仔後張先生獲即時轉介至公院裝心臟起搏器,現時身體狀況大為改善。林逸賢亦指,暖心行動會持續至疫情完結,有需要患者現在參加也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