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全港糖尿病患者逾49萬人,8年間的患者增幅達47%。在25至40歲年齡層中,每六個就有一個年輕人患有糖尿病前期,有年輕化趨勢。內分泌及糖尿專科醫生林景欣表示,年輕患者大多未有正視糖尿病前期問題,以致病情惡化,可見年輕化趨勢絕對不容忽視。
糖尿病前期指患者在確診患有糖尿病前的一段時間,血糖指數持續偏高,又稱「血糖踩界」。何謂「血糖踩界」?參考美國糖尿協會(ADA)的三項血糖數值,分別是空腹血糖水平、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及糖化血色素,如任何一組數值超出標準,就是糖尿病前期。
留意糖化血色素
三項血糖指標中,糖化血色素(HbA1c)較能反映及監測患者的情況。當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紅血球,與紅血球內的血色素結合,就會形成糖化血色素。由於紅血球壽命一般為2至3個月,所以糖化血色素能更全面反映患者在過去2至3個月的血糖平均水平。據研究顯示,每降低1%的糖化血色素能相應減低患病風險,例如減低心肌梗塞發生率14%、視網膜出血率37%及死亡風險21%等。長遠來說,高危一族應定期接受血糖檢查,以預防病情惡化或引致其他疾病的風險。
正視相關風險
據統計,每年有4%至6%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會確診糖尿病。患者的胰臟功能會持續下降,最終導致胰臟永久受損,需要長期配合藥物治療以控制病情。
糖尿病前期患者亦較容易患上腎功能衰竭和糖尿病眼等併發症,及早治療可延遲二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及其併發症。林景欣補充,「有糖尿病家族病史或肥胖問題者有較高風險患上糖尿病前期,他們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較低,因此血糖會偏高,要多加注意。」
從健康生活做起
長遠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助降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運動有助改善胰島素阻抗性,從而維持或減低血糖水平,減低血壓及控制膽固醇水平。林景欣建議可做全身或帶氧運動,「最好每星期至少做3至5次運動,每次30至45分鐘,平均一周達150分鐘最為理想。」飲食方面,宜少食多餐及低脂清淡為主。每當大量進食後,血糖指數會急升,少食多餐有利穩定血糖。同時,由於纖維素可延長身體吸收碳水化合物的時間,減低對胰島素的需求,實行高纖飲食亦有助穩定血糖。
另一方面,煙酒等不良習慣亦要避免。吸煙會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長遠更會引致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等;而酒精會令胰島素和降血糖藥於短時間內發揮過強藥效,引致血糖過低等問題,少飲為妙。
應用程式自主健康
近年坊間推出不少協助管理健康的手機應用程式,幫助糖尿病前期人士控制血糖。林景欣認為,「患者可以了解健康資訊例如飲食及運動的要求,亦可以記錄血糖指數,觀察血糖表現,而且提醒用戶運動等功能,均為患者治療帶來正面的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