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生精神健康一直備受關注。有學校調查校內學生壓力,並再度舉辦「精神健康日」,學生當日毋須上課,只須在校園內舉辦的8項活動,如撕紙、睡覺等親身體驗各種減壓方法,藉活動亦可重溫和鞏固校內所學情緒管理的技巧,及早察覺自身情緒及壓力,嘗試尋找適合自己的舒壓方式。
學生面對功課和測考壓力,還要學懂處理人際關係問題。為更精準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壓力來源、對症下藥,大埔區的保良局田家炳小學在上月初訪問全校逾600名學生及近300名家長,結果顯示,「情緒管理」為受訪家長認為最需處理子女的精神壓力,也是高小學生最主要的壓力來源,其次為升中和學業壓力;初小學生面對最多的3項壓力源︰同儕關係、家庭問題和完成作業,而一般人認為的考試壓力反而相對較小。
基於結果,校方繼去年11月下旬推出精神健康日後,在前日(3日)再度舉辦「加強版」的「精神健康日2.0活動」,盼學生能舒緩壓力,重溫和鞏固校內所所學情緒管理的技巧,及早察覺自身情緒及壓力、並嘗試處理。
校長陳詠賢介紹,學生當日毋須上課,在校園內自由選擇參加的活動,如透過「撕出好心情」任意撕紙、排解壓力,或在今次增設的「吹氣滑梯」、「泡泡足球」中活動起來,發洩負面情緒,釋放快樂因子的多巴胺,讓身心更輕鬆愉快;也可參與「星空伴你甜入睡」,在昏暗環境中閉目養神,放空腦袋,放鬆身體,助心情恢復平靜。
陳詠賢指,除精神健康日外,學校另有制定支援計劃和措施,支持學生的心理健康,如提供適當的功課管理指導、鼓勵製作開心日記,紀錄日常生活中值得開心的小事等;又著重加強初小學生同儕關係的建立、促進健康家庭氛圍等,讓他們建立更好的壓力管理和情緒調節能力,促進全面發展,懂得尋求外界協助。
陳詠賢續指,家長在問卷中表示,認為處理子女情緒壓力較重要,但不太看重父母離異、或患上疾病等家庭問題對學童的影響,故校方亦透過家校合作方式,提供講座、家長及親子工作坊等,向家長提供情緒壓力和管理相關的支持和教育,讓他們能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子女面臨的壓力,不會以「息事寧人」的態度,輕視子女的情緒和背後牽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