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林先生半年前開始有常口渴、多尿、體重下降及容易疲累的情形,但因工作忙碌且兩年前健檢身體並無太大異狀,並沒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而在公司近期的員工健檢中,竟意外發現空腹血糖數值高達14.5mmol/L,糖化血色素數值也達11.8%,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到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門診求助。
血糖數值過高 定期門診跟進
台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邱詮泰醫生指出,林先生目前的肝腎功能、血脂及尿液檢查結果都正常,唯有血糖數值過高,因此經由妥善的飲食教育、運動、自我監測血糖及口服降血糖藥物控制,林先生3個月後的糖化血色素數值下降至6.7%,最近一次更是降至6.1%,目前控制情況良好並定期於門診跟進。
糖尿病症診斷 抽血檢驗為主
邱詮泰醫生指出,糖尿病初期症狀通常並不明顯,但仍有跡可循,當體內血糖過高時,最常見的症狀便是吃多、喝多、排尿多卻體重減輕。好在現在健康檢查的普及,糖尿病得以更早被發現及控制。
目前針對糖尿病的診斷以抽血檢驗為主,主要有四種診斷標準,前三種為8小時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只要單項測驗兩次超標或三者中有兩項超標就會被診斷為糖尿病。第四種診斷標準指的是具典型糖尿病症狀,配合隨機血糖數值11mmol/L以上,只要符合一次即診斷為糖尿病。
口服治療藥物 平日控制血糖
在非第一型糖尿病之病患,治療方式以口服藥物為主,當血糖仍然控制不佳時,醫師通常會視情況更積極以胰島素或腸泌素治療。而且也有少數病患不必透過藥物治療即可達標,例如檢驗數值僅稍微超過診斷標準的病人,只要遵從營養師及醫生的飲食、運動教育,就有機會讓血糖達標,甚至回到將近正常的範圍,這種情況下只需要按時自我監測血糖並定期覆診即可。
預防勝於治療,若想減低未來成為糖尿病患的風險,邱詮泰醫生建議,飲食上盡量避免精緻澱粉,增加全穀食物及膳食纖維攝取,並維持每周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另身體質量指數(BMI)已達過重或肥胖標準的人,可以適當減輕5%至7%的體重並維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