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最關心當然是子女的健康,而育兒路上近乎必經又令父母擔心的事,莫過於「發燒」。發燒並沒有絕對的度數,一般而言,當體溫達到攝氏38度或以上便會被視為發燒,而「正常」體溫往往會受不同因素,如年齡、氣候、衣著、活動及探測方式等影響。
家長要留意,發燒是病徵而非疾病,可反映身體受到病菌感染,或常見於注射疫苗之後,身體的免疫系統正在運作的反應,體溫高低不完全反映病因的嚴重性。以常見於6至24個月大寶寶的病毒感染「玫瑰疹」為例,感染後小朋友往往反覆高燒至40度,而且持續3至5天,但臨床上寶寶通常依然非常活躍,飲食和活動跟平時差不多,高燒退卻後出現紅疹,而病情大致到達尾聲。另外,以往就有個案,小朋友持續低燒一個月並有頭痛,及後對答開始凌亂,入院後才發現患上結核性腦膜炎。因此,除了體溫外,若子女持續或反覆發燒多天、精神委靡、呆滯、過分疲累、不願意玩耍或活動、情緒暴躁或不斷哭鬧又未能安撫、出現皮疹、抽搐、飲食分量明顯減少,甚至小便量驟減,或身體出現其他局部症狀,例如呼吸困難、持續嘔吐等情況,家長便應盡快帶小朋友接受醫療諮詢甚至入院作進一步檢查及治療。若本身患有慢性或先天性疾病紀錄的小朋友,或年齡較小,特別是3個月以下的小寶寶需加倍留意。
發燒亦可以是一些炎症及癌症的病徵。其中,「川崎症」是兒童最常見的後天心臟病成因,6個月至5歲時期為發病高峰期,患者一般會有中型血管發炎,通常持續高燒5天或以上,伴隨病徵包括紅疹、眼結膜充血(眼紅)、口腔發紅、嘴唇紅裂、出現「士多啤梨舌頭」、頸部淋巴腫大、手掌發紅浮腫等,及早治理可以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
此外,發燒期間有機會出現「發燒抽筋」(「小兒驚厥」)的情況,主要發生於6個月大至5歲之間的小朋友。
發燒期間,除了按醫生指示服用退燒藥外,以下一些小貼士亦可助小孩紓緩情況:
- 給予足夠飲料以補充水分,但不要過量,以免引起嘔吐;
- 衣服物料應以通爽吸汗為主,如棉質;勿穿過厚(以免阻礙散熱)或過薄,出汗後應更換衣物;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溫以攝氏22至26度為佳,切忌用風扇或冷氣直接吹向孩子;
- 以溫水洗澡或用暖毛巾抹身,有助降溫。
最重要的是,不論小朋友及家長在這段期間都要有充足休息,如持續觀察及治療後發燒仍未見改善,必須盡快求醫。其實,小朋友在成長階段少不免會生病,甚至需要入院接受治療,家長可因應需要考慮加強醫療保障,為子女作好準備。
撰文:宏利香港首席醫務總監顏曉婷醫生
註:本文及其內容不代表作者或宏利香港的任何醫療或專業建議。如有需要,讀者應尋求獨立的專業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