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與不少皮膚疾患息息相關,除了糖尿病足併發症可導致「爛腳」之外,還有其他皮膚病變不容輕視。與此同時,某些皮膚症狀,例如令皮膚摺位「污卒卒」的黑色棘皮症,亦可會是糖尿病的第一警號。
糖尿病者因小血管硬化並收窄,因而影響皮膚氧分的輸送,導致下肢皮膚表面毛髮減少、變涼變蒼白、變薄及如打了蠟般呈光澤,另又會導致腳指甲變厚、褪色和變形。糖尿病併發的自律神經病變也會影響汗腺與皮脂腺分泌,令皮膚容易異常乾燥和痕癢或甚脫屑、龜裂,增加細菌感染風險,而血液循環受阻也令傷口愈合比一般人緩慢。
有國際研究指糖尿病患者之中,約6%人會併發足部病變至潰瘍、感染和壞疽等,因此在歐美已有相關臨床醫學指引,呼籲二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需接受一次足部檢查,當中包括:皮膚及趾甲是否有異常,足部是否有厚皮或雞眼,趾甲周邊皮膚會否偶發疼痛或皮膚發炎,趾甲是否有畸形,足部有沒有患香港腳等真菌感染的疾患,以及足部傷口是否久未痊愈。主診醫生並會就患者的糖尿腳患制訂護理議程,以預防和管理糖尿病足併發症。
糖尿病另一常見的皮膚問題,就是容易受葡萄球菌感染而觸發不同嚴重程度的毛囊炎,尤其在溫暖潮濕的天氣,除好發於四肢、背部之外,更可能出現在頭皮,如不及時求醫又忽略皮膚清潔,更有可能演化成癤(英文稱為boil或furuncle),而呈現一塊紅腫熱痛的患處,或甚繼發成更嚴重的癰(carbuncle),膿瘍範圍會擴大並形成蜂窩性組織炎,令患處痛得更厲害。此時除了服抗生素藥,更需手術放膿;另免疫欠佳者,或會有併發菌血症的風險。
此外,糖尿病的神經病變也容易併發糖尿病性皮膚大皰(Diabetic. Blisters/Bullosis Diabeticorum),患者手、腳、前臂、手指腳趾的皮膚會因此而出現不痛不癢的水泡,過了一段時間會自我痊愈。另有外國研究數據指有20%的糖尿病患者會併發環狀肉芽腫,症狀是皮膚呈散落的環狀丘疹,丘疹中心或稍凹陷,有時會搔癢,一般使用類固醇來治理。
至於有關糖尿病前期,因胰島素阻抗而呈現的黑色棘皮症,國際醫學界早已共識為胰島素阻抗的重要表徵。主要原因是胰島素阻抗令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偏高,引發體內仿生長荷爾蒙功能刺激皮膚細胞及黑色素細胞異常增生,令頸後、腋下、手肘、膝蓋,或腹股溝、乳下、手指和腳趾間隙等皮膚摺位多的地方變黑、變厚或表面帶點如絨毛般的症狀。因此,如皮膚有異樣,應及早求醫確診,以便控制好糖尿病,減低併發嚴重病變的風險。
作者為香港港安醫院-荃灣內分泌及糖尿科顧問醫生陳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