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家長在評估開始時劈頭就向筆者投訴:「我個仔講嘢成個Anson Lo咁呀!懶到死!」筆者自問對香港樂壇不甚熟悉,雖知道教主是誰,但對於他的說話方式實在沒具體印象。細問之下,原來家長是擔心小朋友有懶音問題,認為小朋友講嘢好「𦧲」。評估過後,發現小朋友說話辨識度低的原因,原來是基於錯音!懶音問題在現今社會非常普遍,相信大家都會在電視節目或YouTube見到形形色色有關學習正音的資訊。那麼,懶音和發音問題一樣嗎?NoNoNo,其實懶音和發音問題並非同一回事,背後涉及的原因亦大相逕庭。
如果我有懶音問題,是否就等於我本人好「懶」?懶音問題其實是語言變異的一種,在語言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某些語音會就社會、歷史、或人民習慣等原因出現變化。懶音通常是後天造成的問題:有可能是因為生活節奏快,以致人們追求快速又省力的發音方法;亦有可能是從小朋友於學習階段所接觸到的已經是懶音,最後習「非」為「是」。一般有懶音現象的人,並不會把每個能發成懶音的字都發成懶音,而同一個字亦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懶音讀法。而懶音並不包括轉調,只包括聲母和韻母的變化:例如「男」說成「藍」、「廣」說成「講」、「點解」說成「典解」等。大多數懶音並不會過分偏離原音,對訊息傳遞的影響不大。
至於發音問題,或錯音的問題,則有可能是先天或後天所構成的。先天問題包括口腔結構或聽力等問題,而後天問題則涉及發音方法的問題:例如「趴」說成「巴」或「車」說成「遮」,就是有關發音時呼吸協調能力出現的問題。通常而言,構音障礙的患者在「涉事」的聲母、韻母或音調出現的時候均會讀錯:例如「花」變成「巴」、「發」變成「八」。錯音通常與原音偏離,對方容易誤會患者的意思,甚至不能辨識患者的說話。所以,當發現小朋友有發音不正的情況,應先向專業人士諮詢,才能找出根本的原因對症下藥!
作者為註冊言語治療師Ms. Rac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