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羅大眾聞癌色變,當得知自己患上癌症,便覺得身體裡埋著一顆計時炸彈,「拆彈」刻不容緩,要趕緊除之而後快。然而,癌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如果將治療癌症比喻為行軍打仗,那麼,我們必須知己知彼,謹慎部署,才能一舉殲敵。相反,如果徒有匹夫之勇,單憑一股蠻勁衝鋒陷陣,缺乏戰術策略,最終可能落入敵人的圈套,兵敗如山倒。
首先病人要明白「小不忍則亂大謀」,做足全身檢查對整個治療十分重要。以目前本港最常見且有年輕化趨勢的大腸癌為例,主流治療方案乃透過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和部分腸道。不過,即使經外科醫生進行腸鏡並確診腸癌,在決定治療方案之前,還須先做足全身檢查,包括磁力共振(MRI)和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清楚知道病情期數。假如做完手術後才發現癌症已屬第四期,即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手術便失去意義了。
腫瘤科醫生的角色有如幕後軍師,進攻之前要先了解敵方有多少實力,佔領了多少據點,然後才決定派哪些部隊和從哪些方向進攻,以免賠了夫人又折兵。
舉例說,對於腫瘤位置接近肛門的直腸癌患者,手術後將喪失括約肌功能,需以永久造口排便,影響生活質素。術前同步進行放射治療和化療(下稱「放化療」)或可將腫瘤縮小和降期(Downstage),增加手術完全清除腫瘤的機會,甚至避免永久造口。已有研究證實,術前放化療的成效優於術後放化療。
作者: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饒家棟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