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現代醫學如何昌明,治療不同專科的頑疾與急症,至今都離不開切除有害組織,如癌症腫瘤和急性發炎的盲腸。正如近日,本港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及早「封關」並隔離患者,方可阻止病毒繼續在社區蔓延。就骨科而言,截肢仍是治療下肢感染、惡性腫瘤和嚴重創傷等情況時,別無他選下的最終方案。以下是公立病房內,模擬的醫患對話。

醫:伯伯左腳因為糖尿腳潰瘍而感染細菌,建議盡快做膝上截肢手術,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媳婦:仔,你阿爺清醒時唔切嘅意願,係堅定不移。就算壽終正寢,都要維護入土完整。
孫:媽,The foot is dead!你做乜咁堅決遲遲唔肯切除呀?要保留隻腳就即係所有器官一齊攬炒,要保住條命就要同細菌割席。
醫:其實伯伯啲血壓已經開始偏低,相信係細菌入血導致敗血症,不能夠再暫緩切除!既然伯伯無做到預設醫療指示,如果家屬同意,我哋兩個醫生簽字就可以盡快做手術。
媳婦:切定唔切,呢個唔係我一個人嘅決定,等我請示大陸啲叔伯先。
孫:媽,聽唔聽阿爺嘅指示,你都要拿出勇氣同擔當……
很多病人基於傳統思想,總希望死時保留全屍,以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孝道。然而,不少病人都是患有長期病患、無力自理和不良於行的長者,而他們的免疫系統和傷口復元能力都較差。因此,不論是腳趾、足部、膝下或膝上的截肢手術,都會較清創手術更能徹底清除感染和確保傷口愈合。
至於到底誰該為截肢與否下定奪,特別是當病人被評定為在精神上無行為能力時,卻是醫學倫理上,病人自主(Autonomy)與醫者行善(Beneficence)兩大原則的演繹。一方面,醫生要尊重病人在神智清醒下對治療的決定,即便是選擇放棄治療。另一方面,醫生需從病人的利益出發,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
推而廣之,從醫病、醫人到醫國,當權的「上醫」,也該時刻緊記:尊重民意,從善如流。
作者為骨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