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鯖魚中毒
鯖魚中毒,又名「組胺中毒」,是由於食用高組胺酸含量且處理或儲存不當的魚後發生的。鯖科魚類,如鯖魚、吞拿魚、鰹魚,含有大量組胺酸。其他魚類,如沙甸魚、鯷魚、鯕鰍、鯡魚、旗魚、藍魚、三文魚、油甘魚、劍魚,也可能含有大量組胺酸。當這些魚沒有正確冷藏時,細菌就開始分解魚肉中的組氨酸(一種胺基酸),並形成組胺(一種有毒代謝物)。由於組胺具有高耐熱性,即使經入罐、煮熟、冷凍,一旦已形成組胺,也可能會引致中毒,吃魚後2分鐘到數小時內就會出現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口腔現刺痛和燒灼感、面部潮紅、出汗、噁心、嘔吐、頭痛、心悸、頭暈、皮疹。大多數人的症狀屬輕微,並會在數小時內消失,病情嚴重的人士或需抗組胺藥。如有疑問,建議立即求診。
組胺的含量在魚中的分布可能不均勻,引起症狀所需的組胺含量因人而異,就算是食用同一條受污染的魚,亦會引起不同症狀及程度。預防並不難,從捕獲到烹飪時,必須把冰鮮魚、已開封的包裝或罐裝魚貯存在攝氏4度或以下,急凍魚更須貯存在攝氏零下18度或以下。另外,切勿購買或食用有異味、魚肉變色或魚肉呈蜂窩狀的魚。
作者為香港營養學會執委黃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