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3-08-03 12:15:00

寫下復修香港歷史建築重要一頁的山牆

分享:

歷史建築的修繕是極為複雜的工作從人文層面考慮,歷史建築盛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人脈、回憶等,復修時要深入了解建築蘊含的訊息。從工程層面理解,歷史建築出現的問題,往往與氣候、地理環境、使用情況、維修等有關。很多時看來是小問題的情況,也可能反映異常複雜的因素,需要深入研究、按步就班,並抽絲剝繭去解決。

或許我以剛竣工的上水廖萬石堂中進矯偏工程,與大家分享我對歷史建築修繕的體會。在我初上任時,古物古蹟辦事處同事向我講解重要的古蹟修繕工程,其中一項便是廖萬石堂的矯偏工程,即矯正偏斜結構工程

廖萬石堂是新界廖氏的總祠,屬三進三開間兩天井形制,是香港祠堂建築中最大規模的形制,於1985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廖萬石堂的艱巨矯偏工程,要從2009年察覺廖萬石堂中進的山牆(即側牆)有斜傾情況說起。古蹟辦技術團隊測量後發現,斜傾問題並不尋常,中進南、北山牆與木樑架結構偏離垂直線最多超過十厘米,整體向南傾側,如處理不善,會影響廖萬石堂的結構。就此,古蹟辦與廖族以及工程團隊,展開在香港首項規模如此龐大的歷史建築矯偏工程。

廖萬石堂中進一堵山牆偏斜,偏離垂直線最多超過十厘米。(圖左)從廖萬石堂中庭看到中進山牆斜傾狀況;(圖右)從外部見到山牆的情況。

廖萬石堂中進一堵山牆偏斜,偏離垂直線最多超過十厘米。(圖左)從廖萬石堂中庭看到中進山牆斜傾狀況;(圖右)從外部見到山牆的情況。

這項矯偏工程最大的難處在於規模龐大、程序複雜和無先例可援;加上廖萬石堂建於清雍正初年,距今約三百年,其建築結構和設計均無文獻可供參考。此外,斜傾的山牆連繫著正脊、樑架、木柱、石柱、屋頂等多個重要建築構件。工程團隊一方面費煞思量如何展開工程,同時參考了廣州大學嶺南建築研究所湯國華教授的顧問研究報告,逐步拆解相關結構,令工程順利展開。扶正山牆的工程縱使如履薄冰,大家都迎難而上,最終排除萬難,工程得以圓滿完成。

歷史建築矯偏工程步驟繁多,必須按序有條不紊地進行。工程團隊先為主結構築起臨時支撐,用探井勘察原有地基和土質,再以鋼筋混凝土加固地基。其後,將中庭院牆和中進的山牆矯偏工程分兩階段進行。首先將中庭的院牆和中進山牆的結構分離,完成中庭院牆矯偏後,再進行山牆矯偏的預備工程,包括加強臨時支架、逐一移除屋頂瓦片,然後遂組鬆開連繫著山牆的組件,包括桁條及樑架。每個組件鬆開的次序必需要仔細考量和安排,按部就班逐一鬆解。在預備工程中,團隊移除兩堵山牆之間屋脊上的瓦片超過三萬片,共鬆開39條總長達192米的橫樑,處理三十多個結構連接位,工程殊不簡單!

矯偏工程期間,工程團隊以臨時支架支撐主脊構件。

矯偏工程期間,工程團隊以臨時支架支撐主脊構件。

工程人員在移除屋瓦後詳細檢查祠堂第二進木樑狀況。

工程人員在移除屋瓦後詳細檢查祠堂第二進木樑狀況。

鬆解樑架後接著要扶正山牆及柱子,這可說是整項工程最令人膽顫心驚的一環,既要扶正山牆及柱子,同時又不可影響其他結構,這涉及對南、北兩堵山牆進行的「一拉一推」(即是把一邊山牆向內拉回原位,把另一邊山牆向外推直),要拉多少推多少呢?工程團隊要按力學設計整套矯偏裝置,既要在場監控結構構件的狀況,又要適切地保護現場裝飾構件和牆畫,實在一點也不容易!

這項矯偏工程有賴廖氏族人、學者、外判工程人員以及古蹟辦優秀的團隊,眾志成城,鍥而不捨尋找解決方案才得以圓滿完成。此項工程亦為團隊和族人累積中式傳統建築修繕和矯偏的經驗,令有關知識得以傳承,對文物保育工作尤為重要。現時廖萬石堂已經重新對外開放,大家參觀時不妨留意一下這兩堵為香港歷史建築保育寫下重要一頁的山牆。

廖萬石堂於矯偏工程完成後已重新對外開放

廖萬石堂於矯偏工程完成後已重新對外開放。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