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03-05 06:00:00

皇上大道中

分享: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開會,其中一位委員佘德聰提倡中共應該逐步把所有殖民政府留下的符號從香港中刪掉,並由更換地名及道路名開始,希望藉此增加香港人愛國情懷,隨即惹來網名取笑是否要改名做皇上大道中。
 

地名與路名必然是文化產物,但改唔改係在乎政治權力嘅取向,確實很少會顧及人民心態。例如台灣,經歷過幾十年的日治時代,日本政府把台北原來帶有中國式的「線條思維」道路系統,通通都更改為「區塊思維」的日式街區系統,與日本本土一致。但二次大戰後結束多年,到今天仍存在不少富有日式味道的地名及路名,例如西門町。但當然,當年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重新接管台灣,有街路被改名是為了當時的地區行政長官拿來作政治用途而非改回日治前的街道名稱,用來建立聲望及賺取個人利益。

香港,在被英國統治期間,跟日治時代的台灣相當不同,不是每一條街道或地名都必須要富有英國特色,反而有不少街道是以中國地方名而命名,例如今日充斥著中國遊客的廣東道,又或者土瓜灣以中國省份命名的山西街、貴州街及浙江街等等。

另外,在英殖時期,即使以英國皇室或香港總督命名的街道,要更改街名也不一定必須擁有英國色彩,例如香港尖沙咀美食林立的厚福街,它的前身是叫做疏利士巴利路,是英國首相梳士巴利侯爵命名,七十年代港英政府為免與疏利士巴利道(即現在的梳士巴利道)混淆才改名為厚福街。

香港在英殖時期,港英政府以中華文化命名的街、以中國省份命名的街道,都一樣富有濃厚殖民色彩。

若然有天中共不小心跟從佘德聰的唆擺,想以改街名來作文化重建之外,是否也應該剷除雙層巴士、取消右軚驚駛、拆卸所有97前起的建築物例如禮賓府等等及瓦解香港金融體系呢?因為這一切仍然保留著深厚的英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