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景的推斷只應驗了約8年,沒有十多年,因為2004年內地推出自由行,跟著是放寬內地人到香港投資。」
1996年尾,大教授張五常開推斷香港將會有十年以上不景,而這不景與九七回歸無關。大教授當年悲觀但客觀的推斷,是基於兩項重要的局限轉變:其一,香港的物價、樓價、工資等與貶值後有通縮的中國脫節得很厲害;其二,內地人才學得很快。廿多年後,香港經歷「二次回歸」,3年疫情後復甦不似預期,誰能推斷香港再要幾年與回歸無關的不景呢?是的,近年貶值後又有通縮的中國再使香港物價、樓價、工資等與內地脫節厲害。內地年輕人再躺平,3年疫情過後內地消費者亦早已習慣本地消費。聯繫匯率約束下,香港的比較優勢再次兵敗如山倒。北上消費成風是2019年社會運動期間難以想像的。放寬一簽多行,相信有助提早扭轉香港不景。
特區政府的成功爭取,恢復深圳市戶籍居民赴香港一簽多行個人遊簽注,把一簽多行擴展至持居住證的深圳市非戶籍居民,讓更多深圳居民自由訪港。措施落實後,初步入境處數字顯示內地訪港旅客人數上升了一成左右。旺丁,亦旺財嗎?這除依靠香港生意人商業頭腦,我亦希望政府在各行各業規管上,給市場更大空間發揮我們好客之道。另外,關於一簽多行,深圳是第一步,期待特區政府繼續爭取上海北京等更多內地一線城市實施一簽多行,方便更多內地朋友南下消費。
北上消費成風,中港兩地價格嚴重脫節當然是主因,港人北上愈來愈方便亦起一定作用。試想,假如我們每次北上都要辦理簽注,北上消費可成風嗎?不要誤會,我樂見港人享有北上消費的自由和便利,只是同時亦樂見更多內地人享有南下消費的自由和便利。一國兩制下,法治制度和金融制度是兩制最重要的體現。人才和資金往來,一國之內是交易費用是愈低愈好的。當年自由行對本地零售飲食的正面影響,支持今天我們進一步放寬一簽多行。至於放寬內地人到香港投資,加快內地來港IPO審批,便利專才計劃的人來港買樓,都是特區政府需要繼續爭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