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元即將崩潰等這類言論在不安環境下是票房保證。 (資料圖片)
除了無形之手、分工合作之類的概念,亞當史密《國富論》書中還有一個比較少人提及的貢獻,就是在蘇格蘭啟蒙運動的背景下,以實證科學的態度去解釋經濟現象。經濟解釋,追求的就可有被事實推翻的可能。亞當史密提出的大部分經濟理論,跟甚麼現象吻合,跟甚麼現象有衝突,都可以分得清楚。也就是說,我們知道理論在甚麼情況下會被證實為錯。
可以錯的理論,才是有用的理論,這個講法聽來似乎違反常識:永遠不會錯的理論,不是更厲害嗎?由去年出現社會衝突開始,到現在內地國安法加上美國改變對港政策,在如此不安環境下應運而生的,是大量不可能被推翻的理論。第一類是悲觀的陰謀論,甚麼港元危機金融崩潰,甚麼金管局儲備早已被內地掏空,以及數之不盡更具爆炸性的末日式講法,都屬此類。
第二類剛好相反,不算是陰謀論,姑且稱之為治愈論吧,甚麼國之將亡支爆必定出現,甚麼民主大國必會拯救香港於水深火熱,視乎你的政治立場,聽完會有自我感覺良好的效果。
我同意這些講法嗎?我不知道,因為這些理論大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不會被事實推翻。無論經濟數據往哪一個方向走,無論政治局勢出現甚麼新發展,理論專家都可以自圓其說,或置事實於不理,甚至連事實本身都質疑起來。例如美國將會衝擊聯繫匯率的說法,就算美國官方發言隻字未提,這類言論依然大受歡迎。例如港元即將崩潰的說法,就算港元屢次觸及強方保證,這類言論依然是票房保證。不會錯的言論,沒有同意不同意,只有信奉不信奉。
你可能會反駁我說,美國要對付聯繫匯率,當然不會公布出來,而是會用上暗渡陳倉孔明借箭之類的招數,而港元強勢,只是強行托市的假象而已!我不懂得回應你,但我會恭喜你,因為你懂得偶爾在論點之中略去主語(誰在強行托市?誰是孔明在借甚麼箭?),為想像力留白,實在是深明箇中技巧,有潛質加入製造陰謀論、治愈論的行列。
除了不安,香港人也感到無力,在中美兩國紛爭之間好像只能聽天由命。現實不由我們選擇,幻想卻可以無邊無際,這類不可能錯的理論,除了在不安之中為大家「指點迷津」,也為大家各種夢寐以求的情境提供幻想素材,功能就跟日本動作電影一樣,都是為平凡無奈的現實帶來一點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