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0-02-19 04:30:00
日報

別再迷信國際組織了

分享:
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曾讚揚中國抗疫工作惹來爭議。(資料圖片)

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曾讚揚中國抗疫工作惹來爭議。(資料圖片)

外國、國際、全球……香港人對這些名號有種莫名其妙的崇拜。在大學,有「全球」兩字的學位課程尤其高級,收盡最精叻的中學高材生;看新聞,只要是「外國研究」,再荒誕離譜的結果都變得有理,再阿媽係女人的發現都顯出智慧;更普遍的,是對各大國際組織的信任,由世衛到世銀,由IMF到WTO,總之名稱中出現world或international一字,地位立即三級跳,觀點忽然有分量。
 

先講最新一期《經濟學人》一則不顯眼的報道。話說幾年前有學者到世銀作研究報告:每逢油價上升,產油國家的人民在瑞士的銀行戶口存款同時上升。世銀一個經濟學者認為研究方向有趣,於是兩人合作將主題一轉,看看窮國受到世銀援助後是否有同一現象,結果發現每資助一元,其瑞士的銀行存款大約上升五仙。研究完成以後,他們打算以世銀工作論文的形式發表。

根據慣例,研究並不代表世銀立場,但研究結果也許太過「敏感」,遇到世銀高層千方百計的阻撓,文章至今未能透過世銀公開。與此同時,上任不久的世銀首席經濟學家、在行內相當有名的Penny Goldberg宣布辭職。《經濟學人》推測,專責帶領世銀研究的Goldberg是不滿高層打壓其下屬,憤而回到學術界。
 

adblk6

講完故仔,我想起海耶克著作中的一個章節標題:Why the Worst Get on Top。國際組織受各國捐款支持,大小決定都難逃政治計算,各國都會用盡辦法利用這些組織,為自己爭取利益、打擊對手。在這種制度局限之下,能在這些組織成功上位掌握權力的,往往並非學術上有地位、制定政策有佳績的專家,更有可能是處事面面俱圓、政治觸覺敏感之輩。如此汰「弱」留「強」,我們對國際組織的建議就要有幾分懷疑,不要因為「國際」兩字而盲目照單全收,忽視組織以外的其他觀點。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武漢肺炎)的一個意外好效果,是讓香港人見識到世衛這個國際組織的荒唐舉措。看著世衛總幹事譚德塞猶如中方發言人的投入表現,記性好的朋友,又會想起陳馮富珍這位前任總幹事的著名事跡。比較少人知道的,是近期民望低迷的陳肇始局長,亦以「曾任世衛顧問」為其履歷的最大焦點(現在可能是最大污點?)。

希望經此一役,大家不再迷信國際組織。畢竟胡說八道根本無分地域,國際的月亮不一定特別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