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在中大教書時,就從學生口中聽過那所謂中大的「四大頹系」。「四大頹系」是那四個學系呢?據聞不同學系學生的答案不同,而不同年份的同學也有不同的演繹(我在高登上看到的分別是經濟、政政、哲學和人類學)。奇怪的是,有一個學系不但年年上榜,而且更是經年排名第一,成為該榜的 「台柱」。
沒錯,中大的「四大頹系」之首就是經濟系。我聽過好幾個中大經濟系這個「美譽」的源由。其中之一,是因為大家覺得讀經濟並不是一個「專業」:經濟系畢業生的「錢」途不如醫學院、法學院和商學院畢業生般一出校門就能成為有牌(或將會有牌)的醫生、律師或會計師。
是奇怪的現象。起碼在美國,經濟是一個十分熱門的科目。根據美國經濟學會的數據,經濟系本科畢業生的工資在各學科中的排名緊次於工程(尤其是電腦工程),比金融系或其他商科的排名要高,絕對可算是名列前茅。
經濟學的博士生就更搶手了。傳統上,大家對經濟學博士出路的印象是,除了在大學裡做研究之外,可能就是在金融機構或政府部門裡做一些經濟分析(在香港可能是在不同媒體間成為「股票分析專家」),又或是在一些顧問公司做有關反壟斷法的工作。
不過,近幾年多間科技公司不斷招兵買馬,Amazon在市場上更是「大手入貨」,經濟學博士的薪水於是水漲船高。這些科技公司需要些甚麼經濟分析?幾日前,我在一個學術會議碰上兩個分別在Amazon和Uber工作的舊同學。據他們說,這些科技公司都會在一些大家認為與經濟學有關的策略上(例如Amazon的產品定價或Uber的「衝價機制」)用上經濟學的分析。
舉個例,我那位在Uber工作的同學曾為了深入了解「衝價機制」的運作及影響,就特意地選擇在某時某地關閉了衝價系統,這試驗雖在當地引起了小小混亂,但卻令Uber更了解「衝價機制」的功用和價值。另外,Amazon雲端服務的收費模式亦有參考經濟學者的意見。
除此之外,這些科技公司有很多其他看似與經濟學無關的商業策略,其實都有經濟學理論作為基礎。例如Amazon在它的網站首頁(稱之為Gateway)應該放哪些產品、不放哪些產品以及這些產品的擺位,又或Amazon應否借貸予把貨物寄賣在Amazon的商戶等決定,都有經濟學者參與其中。
據聞阿里巴巴亦在考慮聘請經濟學者以引入更多的經濟分析,作為該公司商業策略的基礎。只要肯付出,其實在頹系畢業出來都會有一番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