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7-11-22 06:00:00

ICO的風險與回報

分享:
不少ICO以比特幣為基礎。(資料圖片)

不少ICO以比特幣為基礎。(資料圖片)

古語有云:風險高回報高,就如我們寫了好幾次的公開招幣ICO(Initial Coin Offering),賭一鋪的是一個使用代幣(token)的生意計劃能否成功。

無論計劃是個交易平台、網上遊戲、金融服務還是其他,只有代幣多人使用,其價值才會上升,乏人問津的代幣可以大幅跌穿招幣價。

到底ICO的風險和回報有幾高?

我在網上搜集了過去3年來168隻已完成ICO的數據,比較招幣價和最新市價(下載數據之時為本月15日)。以美元計算,ICO每年平均有接近100%的回報,亦即每年幣價平均增加一倍。

投資一年翻一番,很想要吧?只是世事邊有咁著數。百分百回報的背後,是超過400%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即是說回報閒閒地可以上落幾倍。ICO的波幅有幾誇張?平均每年回報10%的股票標準差只有20%,相比下安全得多。

至於富貴險中求的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根據10年前一項著名的研究,平均回報大約60%,標準差為100%。同樣是博冷門的投資新概念,ICO比存在已久的風險投資還要刺激!不過,ICO歷史尚短,數據中的ICO不少在幾個月前才面市,後市如何仍有待觀察。

最大的兩個隱憂,一為監管當局如何看待ICO市場,是鬆是緊將左右ICO的風險與回報,二為ICO不少以比特幣、以太幣等大型加密貨幣為基礎,有點衍生工具的性質,若果「大市」有甚麼冬瓜豆腐,這些中幣小幣將難逃一劫。

另一個有趣的小發現,是ICO的回報跟ICO的規模(大至過億美元,小至幾萬美元)沒有太大關係。

除了等待更多ICO出現,進一步的分析是落手落腳將ICO逐一分門別類,從生意計劃的種類(如交易、電玩、貸款等)到代幣的性質(即徐家健提到的security tokens和utility tokens之分),從率先發售代幣佔總和的百分比,到其白皮書技術內容的複雜程度,看看這些因素跟風險與回報有甚麼關係。

另一研究方向是,創科公司集資的選擇:有生意計劃在手但缺乏資金,到底是尋求別人的風險投資化算,還是靠自己「鑄幣」有利?還是如香港一名業界人士所預言,ICO不會取代風險投資的地位?

回說香港,儘管不只一隻ICO以香港為基地,即將大幅增加人手的創科局未就ICO以至加密貨幣講過幾句話,深受傳媒愛戴的學者專家們又出奇地沉默。認真探討這個新現象的,似乎只有這個專欄?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