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公布彩虹邨約7,400個單位,分3期進行清拆重建,按照初步估算,彩虹邨重建後可在原址提供約9,200個單位,即比現時增加約1,800個單位。整個重建工程要到2048年才完成,時長接近四分一個世紀,令人擔心香港公屋重建速度無法跟上老化情況,缺乏官民合作也阻礙善用市中心土地。
重建後,彩虹邨內將會預留一幅小學用地,以重置基華小學,而兩所空置小學舊址則會騰出以發展新住宅。現任政務司長陳國基、文體旅局長楊潤雄,以及前立法會議員涂謹申律師,都是基華小學校友。不少政界商界名人都和彩虹邨結上關係,反映着香港獅子山下拼搏時代,人們努力向上社會流動的成果。
香港公共屋邨發展源自1953年12月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港府為安頓災民,興建簡單實用而租金廉宜的徙置大廈,標誌着香港公共屋邨的誕生。公屋興建也曾發生偷工減料醜聞,大部分在那個時代興建的公屋已經拆毁重建,彩虹邨是少數貨真價實用料的老舊屋邨,色彩燦爛的外牆設計,富有文學氣息的樓宇名稱,都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早在1965年已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年度最高榮譽「銀牌獎」。
香港共有259個公共屋邨,單位總計超過85萬個,好像彩虹邨這樣需要重建的屋邨多不勝數,在旁邊的坪石邨樓宇狀況也不比彩虹邨好很多,半山上還有彩雲邨。如果每條屋邨都要花費二十多年重建,難以想像未來怎樣應付屋邨老化引發的危機。
今次彩虹邨重建計劃,完全沒有引用民間力量協助重建,重建後的土地也全部用作公營房屋。由土地發展公司,到現在的市區重建局,香港的重建策略一直善用官民合作,增加土地重建後的價值,省減興建成本和時間,創造滿足市場需要的住所。
彩虹邨地理位置優越,不單位於第二市中心九龍東,和啟德發展區也只是一路之隔,還有連接新界北部的大老山隧道,鐵路和公共交通發達。如果將部分土地發展成私人物業,可以仿效現在發展局發展土地的片區模式,由私人發展商從安置居民開始協助提速提效,滿足現有居民需要,又可將寶貴土地的價值充分利用。
現在房委會正在進行的重建項目,均沒有涉及有領展停車場和商場的公共屋邨,例如沙田區的瀝源邨和禾輋邨,始終都要面對拆卸重建。房委會需要和商界協作,創造多方共贏方案,解決屋邨老化問題,改善市民生活,釋放土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