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致癌驅動基因是治療晚期肺癌的重要一環,若發現出現突變的基因,便可配對針對性的標靶藥物。其中ALK是第二常見的肺癌驅動基因,相關標靶藥的療效更十分顯著,即使第一代ALK標靶藥作一線治療失效後,使用第二代ALK標靶藥再治療時,仍可帶來長達16.7個月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並能有效入腦處理轉移至腦部的腫瘤,控制病情,大大提升病人的生活質素。
肺癌一直是本港的頭號癌症殺手,並因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以致約近八成肺癌病人確診時已屬於晚期,難以手術根治。當中約佔非小細胞肺癌5%的ALK肺癌,患者大部分都是非吸煙或輕度吸煙人士、較年輕、屬腺癌類以及沒有EFGR基因突變。
ALK肺癌特別之處,在於它有十分有效的ALK標靶藥可用。第一代標靶藥的療效比化療好,但不少病人在一段時間後便出現抗藥性、腦轉移等,導致治療失效。至於較新的第二代標靶藥則能針對舊式藥物的缺點,不但入腦性強,縮細腦腫瘤比率高達六至七成,因此整體療效更為理想。
入腦性即是指藥物能否穿過腦血屏障進入腦部,這對肺癌病人十分重要,因為很多肺癌病人會出現腦轉移,引起頭痛、手腳協調或控制問題及表達能力下降等症狀,過去多利用體外放射治療處理,卻有可能帶來損害認知能力等長遠影響。現在則可以ALK標靶藥治療腦內及腦外腫瘤,而且副作用不多,對病人是好事。
作為醫生,明白患上癌症對病人是重大的打擊,但毋須因此而絶望,只要積極面對,加上家人的支持,定能克服難關,尤其是現時有很多有效的治療可以帶來幫助,控制腫瘤之餘更能提升生活質素,扭轉了以往「晚期癌症等於無得醫」的概念。因此,病人面對單一的治療失效或效果不理想也毋須氣餒,仍有其他的治療選擇可用。
以ALK肺癌為例,由於藥物的療效理想,意味病人較少受症狀及不適困擾,心情也自然會較好,更能繼續享受生活,曾有確診第四期ALK肺癌的病人,在化療及ALK標靶藥的幫助下,存活期更延長至多於五年,可見現時的治療對病人帶來很大的幫助。
作者為臨床腫瘤科醫生吳雲英

吳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