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2023-03/BONE.jpg?itok=LD_trPuA×tamp=1739048765)
正所謂「拳腳無眼」,不單止在切磋武術時,大家有機會被對手的拳腳弄傷,當我們失足時「拗柴」或用手撐地,「冇眼睇路」的手腳都有可能受傷骨折。然而不少人也認為,關節「扭親」應該先向跌打師傅求診,結果卻錯過了診治骨折的黃金時機。
無可否認,中醫骨傷科及跌打師傅,在現代醫學尚未昌明的年代,擔當起救急扶危、中流砥柱的角色。但隨著西醫骨科的學術研究和臨床應用不斷進步,治療骨折除了打石膏或戴矯形器外,還包括做手術以金屬植入物來固定骨折,並用藥物來預防長者脆性骨折等方案。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單靠夾板和中藥外敷,確實難以治療一些較為複雜的骨折,例如是已移位或復位後仍不穩定的骨折、粉碎性骨折、關節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等。
正如詠春有「攤膀伏」這三板斧,骨科在治療骨折上也有四大原則:
- 將骨折復位和固定,以回復原來的骨骼結構;
- 按個別骨折的性質和病人的狀況,來決定固定骨折的方式;
- 當做骨折手術時,保留對軟組織和骨骼的供血以促進骨折愈合;
- 及早讓受傷肢體接受復康治療。
此外,骨科醫生在門診或病房,為骨折病人做閉合性復位的「三板斧」,還有注射局部麻醉藥以減輕復位時的痛楚,透過實時X光來檢查骨折是否復位,並使用可模塑的石膏來固定不同部位的骨折。故此,每次當值時「我要打十個(石膏)」,乃是公院醫生的工作日常。
過往筆者遇過不少病人,都因為先向跌打師傅求診,敷藥數周後仍未康復,卻延誤治療本應接受手術的骨折。當已移位的骨折逐漸形成骨痂,手術的難度便會相應增加。加上外敷中藥或會引致皮膚過敏和腫脹,令術後傷口容易受感染,因此病人通常要再等多約一星期,待紅腫消退後才可開刀。情況就好像經典功夫片系列,拍罷前傳和外傳後才來到完結篇。而最令筆者難忘的一個案例,莫過於病人本身是武館弟子,因師傅身兼跌打而治理其骨折,卻生怕接受西醫治療會惹來欺師之嫌,最終他亦不肯接受最適切的內固定手術方案。
基於不同業界彼此尊重的大前提下,其實骨折治療並不存在「西洋拳」勝過「中國功夫」的爭辯,而是應該讓X光來做公正的裁決。假如宗師「葉師傅」看罷X光後,認為處理這個骨折「唔係咁易㗎」,在復位時「試下入佢中路」但不成功,那麼便須從病人的利益出發,盡快轉介病人看骨科醫生方為上策。
作者為骨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