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7-02-28 11:00:00

求真、求是的耐性

分享:

看見港姐麥明詩在臉書分享她對七警案判刑的觀點:『法治,講都講濫了。但我用了三年時間去嘗試認識它。』 很有共鳴,在學術世界裡,要弄懂一個題目,例如『法治』、『公義』,浸三幾年時間絕也不嫌多!正如麥的述說:『人類是主觀、衝動的動物…』從進化角度,人類的基因既承載了學習高階複雜思維的能力,亦承載了感性衝動兼具破壞力的情緒,如果我們對人世間的衝突分歧,是非黑白可輕易地作出客觀、公平公正的判決,又何需花大量的時間及金錢,學習法律及建立一套完備的法治制度,讓法庭去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和恩怨情仇? 所以筆者很佩服麥的勇氣和耐性,從來社會事件一牽涉政治元素,幾乎注定是了無止境的爭議,非常累人!在資訊相對流通的香港,會對同一件事作出截然不同的判斷和意見,絕不只因一點對法治的誤解,因此無論如何情理兼備的解說,也很難令一群會走上街頭撐七警並評論此案件為「法治彰顯,卻痛失公義」的人對這件事情改觀。惟在這個黑白顚倒的時代,麥明詩作為一個公眾人物選擇公開戳破歪理,為社會大眾作出了一個很好的示範,為守護法治和公義而發的聲絕對值得嘉許。

adblk6

七警案件在法庭聆訊後,是非黑白已很明顯,為甚麼仍有大批警粉遊行、集會盲撐七警?從心理學的角度,每個人對世情的觀點角度及每個行為背後都受其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性格、智商、學識、生活習慣、職業、朋輩、性別、年齡、種族、信仰、文化、價值觀等多種因素影響,要全面及深入地解釋這些集體非理性的行為,需要的篇幅應該不會比主審法官對此案所頒下225判詞少,但正如法律學院陳文敏教授所言,事實對此案有意見的,又有幾人是有耐性讀畢判詞才作結論?

時光寶貴,把它用來探求事實的真相,找出事件誰是誰非其實很奢侈,我們的生存之道是便是以最短的時間對所見所聞作出判斷,因此只看陌生人的面容不足一秒,我們大腦內的杏仁核已即時哲動判斷這人有幾值得信賴,並對這個判斷感到信心!為甚麼有人對七警案的判斷這麼扭曲?筆者認為這些主觀的判斷,除了受身份、政治取向、個人利益等影響,亦是我們長期依賴認知捷徑(Heuristics),以有限的資訊作出快速判斷又同時對這些判斷過份自信,而非透過充份的資訊及一步一步縝密的思考造成,例如,麥明詩列舉法官判刑的多項準則,如當事人認罪與否、雙方權力不一、集體有組織犯案等及援引過去警察打人的案例去解釋,而她的粉絲仍堅持以一項準則,法庭對警民衝突中市民及警察判刑的長短,去決定判刑是否公平!

adblk7

 

 

Caption2: 為甚麼有人對七警案的判斷這麼扭曲?(圖片來源:麥明詩臉書)

Caption2: 為甚麼有人對七警案的判斷這麼扭曲?(圖片來源:麥明詩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