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不斷進步,治療肺癌的藥物愈來愈多,更需要病理檢測幫助了解肺癌的特性,從而為病人度身訂做合適的治療,以取得最理想的療效,尤其是現時的標靶藥物不但療效較好,使用亦方便,副作用也較傳統化療藥物少,即使患者年紀較大仍建議嘗試標靶藥物治療,以維持生活質素及延長壽命,故此抽取活組織作基因檢測是現今肺癌治療的重要一環。
抽取肺癌活組織是入侵性的檢查,大致上有兩種方法。在第一種做法,病人只需在胸部軟組織上局部麻醉,讓醫生由影像引導下,從體外穿刺入胸腔或肺部抽出肺水或腫瘤組織。第二種方法就需要病人接受全身麻醉,然後醫生利用支氣管鏡進入肺部取組織,又或是用支氣管鏡超聲波(EBUS)找出受影響的淋巴結及抽取組織,以便進行病理學分析。
為何痰液或血液不足以做肺癌檢測呢?臨床上這些檢測的準確性較低,而肺積水也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癌細胞樣本。所以,直接在肺部腫瘤位置或附近淋巴結夾取組織就能取得足夠的樣本,進行確診、分類和基因檢測。以往晚期肺癌的藥物治療只有化療一項選擇,現在則有不同的選擇,除了知道肺癌的種類外,還需要了解是否有基因突變,故此需要較多的組織才能全面成功檢測出結果。
癌細胞基因檢測對選擇治療方案是十分重要的。若有EGFR、ALK及較少見的ROS1、BRAF等基因突變,便可以使用對應的標靶藥。曾有一名八十多歲的婆婆確診患上ALK肺癌,她接受了第一代ALK標靶藥後,病情受到控制,惟約11個月後出現抗藥性,癌細胞更擴散至腦部,出現暈眩及嘔吐等症狀,幸好續用第二代入腦性較強的ALK標靶藥後,病情再次受到控制,至今三年多情況仍然保持穩定。
現時的肺癌治療大有改進,即使是較年長的病人也值得接受基因檢測,若能配對到合適的標靶藥物,如肺癌有ALK突變,藥物可以帶來相當好的控病療效,能顯著延長病人的壽命,相比化療藥物副作用亦較少,口服配方及有些ALK標靶藥只需每日服用一粒,為病人帶來方便。
一直以來,肺癌都是本港常見的癌症,以醫管局的香港癌症統計中心作參考,在2017年, 已有約5,200宗新症,並且是頭號的癌症殺手,同年奪去逾3,900多人性命。治療肺癌最棘手的地方就是較遲發現,近八成人出現症狀時已屆第三或四期,因此市民若咳嗽未愈超過四星期,便應求診及照肺片,而年過50歲的人士亦宜每年定期照肺檢測,有吸煙及家族病史則要提早開始定期檢測,以及早發現病變及接受適當治療。
作者為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頌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