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病坊間俗稱胃潰瘍,是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其臨床表現為慢性、周期性、節律性上腹部疼痛,產生原因主要是由於攻擊因素或\和防禦因素失衡,亦即中醫常提及的正邪力量對比失衡。
該病常反覆發作,是常見病、多發病,秋冬或冬春季節易發病或復發。中醫學病因病機主要有:外邪犯胃,飲食傷胃,情志不暢,素體脾虛等綜合因素至胃氣壅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或胃失濡養,不榮則痛。而出血、梗阻、穿孔、癌變是潰瘍病四大併發症,徹底治愈潰瘍病是預防併發症出現的關鍵。中醫治療主要通過清熱、理氣、活血、健脾、和胃等治法,應用中藥、針灸、食療等方法。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結合提高了潰瘍的愈合質量,減少了併發症的出現。
而飲食有節,注意飲食衛生,按醫囑服藥保護胃黏膜,注意天氣變化、防寒保暖,保持樂觀的情緒、健康的心態,適量運動,讓生活及工作節奏馳張有度,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亦是防潰瘍病復發的要素。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副教授黃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