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0-12-29 04:30:00
日報

留意兒童行為變化 免致焦慮

分享:

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會有不同種類的焦慮或恐懼,例如:嬰幼兒會在照顧者離開時出現分離焦慮;幼稚園兒童可能會怕黑、怕鬼怪等;而小學生可能會開始出現「死亡」概念。通常這些恐懼和焦慮會隨著年齡而轉變或消失。但是,當他們的焦慮變得過度和不合理,影響正常學業、工作、社交、或日常生活,就會演變成「焦慮症」。

焦慮症是最常見的兒童精神病,每100名學齡兒童中,便有多達8至10人患上,當中以女童的個案較多。

作為家長,必須額外留意一些行為上的微細差別,如他們的脾氣、睡眠、食慾或行為等。一旦發現和平日表現有所改變,便要提高警覺。尤其是較小的孩子,因他們尚未能用語言來表達負面情緒,只會以哭鬧、發脾氣等舉動來發洩,若父母視之為不聽話,嚴加責備,反而會因誤會而令情況惡化。

adblk6

焦慮症是最能夠處理的精神健康問題,愈早治療愈好,特別是小學這黃金階段,而要治療這些兒童患者,藥物及心理治療缺一不可。心理治療過程通常包括學習如何洞悉自己的情緒、管理焦慮的感覺,透過直接面對所恐懼的事物,協助兒童體驗伴隨而來的合理後果。

不過,作為醫生,我認為父母的角色比任何治療都重要。父母應以身作則,雖然小孩不善於以言語表達或處理問題,但絕對懂得察言觀色,故此,有焦慮症子女的家長,更需要瞭解何謂「焦慮症」,不妨放鬆點,避免過分執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然只會令孩子更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