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7-02-14 11:00:00

資源分配的法則

分享:

你認為甚麼是公平合理的社會資源分配方法呢? 每個人都獲得均等的資源(Egalitarian)?多供獻多得 (Equity)? 多需要多得 (Need)?隨機分配 (Chance)?隨情況決定?最近為院校舉行一場以公平 (Fairness)為題的課外講座,準備了一些從華人心理學角度看的資源分配的特質,就此分享一二。

自古以農立國,重視和諧、層級、集體主義、家族主義的華人社會,深受諸子百家的哲理影響,源自西方的當代心理學,並未能適切及全面地理解華人心理,因此華人心理學以便本土的文化歷史社會環境為重,探討華人獨有的理論和特質,例如儒家的倫理觀念中的「內外有別,親疏有差,長幼有序,貴賤有等」,對於有限的資源該如何的分配,有明確的指引,如果堂妹跟表妹同時有求於你,因為堂較表是更親密的關係,你有道義先照顧跟你同姓的堂妹,然後才幫助表妹,這些就著每人的身份及關係一早定下的優次順序和道德責任,決定何謂公平和合理,有利減少紛爭、維持家族以至社會的和諧穩定。

adblk6

此外,著名華人心理學學者黃光國教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亦提出了一套理論,解釋倫理關係的親疏如何影響華人資源分配的三大原則 —— 1) 當面對與自己有親密情感連繫 (expressive tie) 的家人及熟朋友,例如父母對子女,一般會以其「需要」規則 (need rule) 決定分配多少資源;2) 當面對有往來需要 (instrumental tie) 但並不親近的外人,例如因買賣需要的而接觸的一些短期關係,一般會以多貢獻多得的公平規則 (equity rule) 決定資源分配;3) 當面對一些較家人疏又較外人熟的關係 (mixed tie),如親戚、同學、同事、普通朋友等,我們在交往及資源分配中多傾向賣面子和人情規則 (renqing rule) 給這些人,若我們對這些關係的人運用了公平規則拒絕分配其需要的資源,很可能在大家共享的社交圈招來不近人情的惡名及為這段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在西方社會,對何謂公平合理的資源分配當然亦會有親疏之分,否則高舉美國優先的特朗普又怎會贏得總統之位?但華人社會以關係、面子、人情來分配有限資源給自己人似乎遠較西方社會廣泛及普遍,也許在日常生活裡我們都習慣、或默許這種往往會對外人、陌生人造成不公的法則,以至當自身遭遇權威所帶來的不公不義,如維持小圈子選舉,剝削幾百萬香港市民普選特首的權利,我們也覺得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