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天天都多,但每天解決一個問題,一年便可處理365個。為要說好香港醫療故事,醫管局已制訂不少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來監察各聯網醫院在臨床服務方面的表現。作為過來人,以下筆者借用截至2022年6月的報告為例,讓讀者更了解現時公院骨科的服務狀況。
就公院專科門診的新症個案,醫生會按轉介信上所提及的病情來介定緩急先後,再歸類為第一優先(P1)、第二優先(P2)和例行個案(Routine)三個類別。例如經急症室轉介的骨折個案屬P1,而退化性膝關節炎或腰背痛則屬非緊急的例行個案。當局對KPI指引,是把P1和P2的輪候時間分別維持在2個和8個星期內,而去年這兩類別的達標比率逾98%。然而在取捨下,骨科例行個案的第90百分位數輪候時間則長達94周(即是1.8年或23.5個月)。故此,當病人終於等到看症那天,目睹門診大堂座無虛席的場面後,或許會向醫生慨嘆地說聲:「生意好呀!」
基於人口老化所帶來的膝和髖關節退化問題,長者對全膝和全髖關節置換術(俗稱換骹)的需求十分殷切。雖然醫管局在各聯網設立了全關節置換中心,但在過去近三年,當局不時減少非緊急服務以集中資源抗疫,導致部分換骹手術需要延期。以第90百分位數為衡量,整體輪候時間由56個月上升至72個月(即是6年),當中以新界西聯網約8.6年居首。惟需留意的是,當局至今並沒有為換骹的輪流時間制訂「硬指標」。箇中原因,正如公屋輪候冊,當需求不斷增加,覓地建屋進度卻大幅落後下,貿然訂立三年上樓承諾,便會淪為口號式KPI。從現時單身長者輪候上樓需要4.1年來看,假如長者「排公屋」快過「排換骹」,就曲線證明政府房屋政策漸見成效!
當香港面對人才流失之際,長者也面對鈣質流失而引起的骨質疏鬆,容易因不慎跌倒而導致髖關節骨折,須做手術來恢復行走能力。不少醫學研究已證實,在髖關節骨折後48小時內做手術,可避免長者因長期臥床而出現併發症,例如是肺炎和壓瘡,亦可減低術後的死亡率。因此在入院後兩日內做骨折手術,乃骨科KPI的重中之重。去年,此KPI的整體達標比率由56.4%跌至48.6%。而報告中提及,結果不如目標,與手術室服務受疫情影響有關。雖然長者髖關節骨折的男女比例約為1:2,但男性術後1年死亡率(27%)較女性(15%)高。要預防髖關節骨折成為「old man and lady killer」,把握手術的黃金48小時便至為關鍵。
至於我(和我們),只要每天為健康花多一分鐘,將來就可以令公院輪候時間縮短一兩年。
作者為骨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