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宗發生於演唱會的大型意外事故,釀成一位舞蹈員頸椎骨折及四肢癱瘓。大家除了同心為傷者集氣外,也應喚醒各界關注職業安全,免得不幸的工傷事故,連環發生在不同業界身上。
我們的頸椎一共有七節椎骨,這「七子」互相以關節和韌帶連繫,成為密不可分的一體。而頸椎中間有一個像隧道的椎管空間,讓脊髓從腦部伸延到軀幹來控制身體,每節兩側亦有椎間孔,讓負責控制上肢的神經根經過。因此若果頸椎受到嚴重創傷,便不單像腰椎或胸椎受損般只影響下肢,而是可帶來四肢癱瘓和自主神經功能失衡。
頸椎創傷多數發生於工作或運動時,從高處意外墮下而頭部著地,或是因交通意外所致,但高空墮物則較為罕見。萬一創傷導致頸椎骨折、關節脫位或椎間盤突出而擠壓脊髓,傷者的四肢便會立時無力和失去感覺。脊髓損傷可分為A至E共5個級別,A級為脊髓完全損傷;E級為四肢功能正常;B至D級則是不同程度的非完全損傷。四肢癱瘓後的復元概率,主要取決於創傷時脊髓受壓的程度與位置:受壓愈大、位置愈高,神經功能受損也愈多,完全康復的機會也愈低。例如頸椎第3至5節的神經,負責支配橫膈膜,因此如果脊髓損傷位處第3至4節,傷者日後或需靠呼吸機維持生命,難以再留一天與你喘息。
一旦頸椎骨折引致脊椎損傷及四肢癱瘓,骨科醫生會盡快為傷者做頸椎手術,移除壓住脊髓的骨折碎片、突出的椎間盤和血腫,將骨折復位並植入螺絲、鋼片或融合器來固定骨折,讓脊髓在無受壓和穩定的環境下,逐漸恢復部分功能。大多數年輕而脊髓非完全損傷的病人(C或D級損傷),經過大半年的復康治療後,亦可在器具輔助下重新站立和行走。然而,因自主神經功能失衡,病人在術前或會出現神經性休克而須急救;在術後亦要處理姿勢性低血壓、自主神經反射異常,以及大小便與性功能障礙,令到復康之路波折重重。病人在留院期間,必須懷著「勇士鬥志」,永不放棄地接受復康治療。
親愛的朋友們,既然人生無常,大家在參與高危運動前,請先接受教練的大師班指導,才去撰寫自己的運動狂人日記。至於從事高危或高空工作的業界,一旦發現工作環境存在風險,請不要生怕得罪「波士」而蒙著嘴。
作者為骨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