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患者由於身體未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或不能有效運用胰島素,導致血糖濃度過高。糖尿病的風險因素眾多,例如家族遺傳、年老、肥胖和缺乏體能活動等。
雖然我們不可改變家族遺傳、年老等因素,但我們可從一些可改變的因素著手,例如恆常做體能活動去減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體能活動」是指能消耗能量的肌肉活動。我們一般談及的「運動」是其中一種體能活動,大多是指有計劃、有系統的肌肉活動,如球類活動、游泳等。此外,「體能活動」也包括日常生活的活動,如走路、抹地等。定期進行體能活動可以帶來各種健康裨益,例如幫助保持健康體重、減低患上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的風險、改善心肺功能、減低骨質流失及預防骨質疏鬆症等。此外,有充分科學證據顯示,體能活動可減少壓力,促進心理健康。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恆常體能活動更可以幫助控制血糖水平,減低糖尿病情惡化及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成年人士每星期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或相等的體能活動量。至於5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亦每日應進行最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一般而言,令人心跳加速、流汗或呼吸加重的活動,都可視作中等至劇烈程度的體能活動。根據2018至2019年度的「健康行為調查」,於18歲或以上的人士中,有16.8%的人士的體能活動量不足,比率較2014至20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發現的13.0%有所上升。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我們很多時盡量減少外出,一些市民會想留家抗疫,這似乎對恆常做體能活動帶來挑戰。其實,抗疫期間要有足夠體能活動並不困難,例如在家執拾床鋪和更換床單、洗擦浴室或浴缸、抹地等都屬於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此外,若需外出,我們亦可將體能活動融入生活之中,例如出門或上下班選擇行樓梯、路程短考慮步行,亦可選擇到戶外跑步。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我們應時常積極實踐健康生活模式,包括:培養定期進行體能活動的習慣、均衡飲食、不吸煙及不飲酒,減低將來患上包括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作者為衞生署非傳染病處林聞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