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3-09-22 04:30:17
日報

碧霞不變

分享:
溫碧霞 溫碧霞 溫碧霞

在我已暫且完結的記者生涯,有幸,見過兩次溫碧霞。

1) 80年代有兩個港產片角色,我一直忘不了:阮貝兒和MiMi。

2) MiMi,令我想起昔日夜經濟——她在那些開在油尖旺窮街陋巷的酒廊,向阿雄憑歌寄意。人在旅途灑淚時,難得還有酒廊在深夜繼續開門營業,讓失落的人飲悶酒,或上台唱首歌。

3) 阮貝兒,令我想起繁華的銅鑼灣——她約了在酒吧認識的米舖少東張樹海,在SOGO外,欣賞她的大型硬照廣告;然後入SOGO,看掛滿在電梯兩旁的廣告。那時的香港,是購物天堂。

4) 我知,人應該往前看,但當有關方面落力推動夜經濟的時候,經常掛在嘴邊的,竟就是曾幾何時的香港之夜——當時的夜,明月照尖東,廟街熱熱鬧鬧,有大笪地,有本地客,有外國來的遊客。

5) 李麗珍與溫碧霞,都是80年代出道。仍是學生的她們,偶然被發掘,不需要交代自己有甚麼夢,不需要陳述自己的努力,立即埋位拍戲,隨即成為星。任何年代都有haters,只是在她們出道的80年代初,沒有Facebook也沒有網上forum,haters沒地方留下惡毒之言;也因為沒有IG沒有濾鏡,你在報章雜誌看見她們的相片,就是她們的樣子——OK,因為有化妝兼有吹頭,總存在一點點粉飾與美化,但肯定不足以令臉部由圓變尖,而事實上,當年不似現在,只崇尚尖面,任何size任何形狀的面,都可以是親切美麗的臉。

adblk7
adblk8

6) 你能夠透過相片看見她們的美,是因為她們本來就美,美得實實在在,絕不虛擬。

7) 各有各的發展,各有各的命途。有一些,在外界眼中會認為是走上歧路,也有一些,長年累月被別人視為離奇古怪,但其實,這都是當事人自己的選擇,不用向你交代,你不鍾意,其實大可以不去理不去看,反正根本從來沒人迫你看。

8) 當李麗珍由珍妹變成她自稱 / 嘲的「珍婆婆」,不用濾鏡,不掩飾身形,走進港鐵站走入深水埗,溫碧霞,仍雍容,在社交媒體展示她的畫,她的美,和膊頭——溫碧霞的獨特在於,「溫碧霞」不只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包含了很多很多的概念,當中包含了她所演過的角色,例如妲己和海潮,包含了她一向以來的視覺形象,亦自然包含了她本人在調景嶺的(叛逆)成長經歷;經由「溫碧霞」,我們可以看見、回溯香港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看見80年代日與夜經濟的蓬勃、90年代的風情和電影市道的驚變、千禧後的混沌……

9) 到現在,很多年過去了,甚麼都可以變,但溫碧霞,仍然是溫碧霞,仍然是我們見慣見熟的溫碧霞——萬料不到,竟有著一份安慰。

10) 畢竟實在有太多人變了,變得核突,變得乞人憎,變得不知所謂;溫碧霞的不變,反而展示了一份難得的價值,這種價值,未必普世,但自會有人珍而重之,well,我是其中一個。

adblk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