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07-22 04:30:55
日報

10個狀元8個讀醫 有沒有需要改變?

分享:
10個狀元8個讀醫 有沒有需要改變?

10個狀元8個讀醫 有沒有需要改變?

中學文憑考試(DSE)上周放榜,今屆共誕生10名狀元。根據傳媒報道,10名狀元中,當中8人都表示有意讀醫,另兩人考慮報讀與商業及經濟有關的學科,均是比較傳統的選擇,與香港近年大力宣傳發展創新科技的大方向似乎不大配合。狀元大部分去讀醫的現象已持續多年,得到學生本身、家長及社會風氣的認同。究竟成績最好的學生都去了讀醫,這是不是社會發展的最理想情況?

狀元大多數讀醫,其實是理性的選擇。上世紀有個流行的說法是「香港發三師」,其中一個版本三師是醫師、會計師、律師,都是專業人士,收入相當又有保障,直到今日,三師中仍以醫科最為神級。在一眾大學「神科」中,以讀醫最穩陣,學程雖然艱辛,但只要無驚無險讀到畢業,便可輕易獲得比普通大學畢業生高幾倍的起薪人工,如果稍後轉到私人市場執業,那怕不是專科,而只是街坊醫生,收入也相當不錯。而且,醫生在香港一向是非常受人尊敬的職業,社會地位亦高,所以狀元傾向讀醫不難理解。醫生行業雖然辛苦,但的確有其使命感,成績好的年輕人以赤子之心選擇行醫助人,是值得尊敬的。

狀元本身是舊社會的稱號,在現今香港被套用在高考成績最好的學生身上,作為好成績的俗稱,因為他們報考的每一科都取得頂級的成績,表現全面而穩定。當然,公開試成績只是分辨學生才能的其中一方面表現,其他還有社交能力、親和力、處事有沒有條理、靈活應變力、創意創新能力等,不一定可由公開試分出高下,但畢竟能夠在公開試中考獲頂尖成績,絕非泛泛之輩,如果狀元們都一心以讀醫為最高理想,見微知著,香港長遠要發展多元化產業,實在是容易人才失衡,又如何有能力去與其他地方競爭。

adblk7

世界不斷在轉變,如今已開始進入人工智能(AI)年代,一般醫生會否有一日被AI醫生取代也未可料,一般學生的志願應該少不免隨時代轉變及更新,但香港的狀元們似乎以不變應萬變,比較少去考慮在其他行業發展。香港政府常常強調要發展不同產業,去年施政報告說香港要在「十四五」規劃下發展八大中心定位,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等等,以確保香港的競爭力及經濟持續發展。政府有需要在政策上多鼓勵年輕人,尤其是表現優秀的,發現更多的發展可能性,當然亦需要改變社會風氣配合,不是當局設立一些辦公室就可以成功的。大概有一日,當我們的尖子不再大部分以讀醫為志業時,人才不再傾側,香港的經濟及社會發展才有機會更為均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