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明肺炎來襲,經過沙士一役的港人防疫意識提高不少,街上戴著口罩的人數暴增,大家都明白防患未然的重要。報道指不明肺炎的致病原是新型冠狀病毒,針對此病毒的疫苗可能要數年才能研發成功,普羅大眾除了自求多福,最重要還是飲食均衡、充分休息,注重個人衛生,保持健康的體魄,才能提高抗病的能力。

澳洲袋鼠島林木在大火前後的對比。(網上照片)
世界越來越進步,但各類疾病似乎也越來越多。回想當年,沙士起因至今仍然眾說紛紜,其中一個說法是來自「食野味」。事實上,並非所有動物都適合人類食用,一旦吃了帶有病毒的肉類,病毒有可能在人類體內變種,「升級」成為更可怕的病毒,一旦傳播開去,後果不堪設想。
大自然有它的定律,每個物種都有其既定適合生存的條件和方式。吃了不該吃的,毀了不該毀的,後果最後都要由人類自己承擔。不久前巴西亞馬遜森林,以至最近澳洲的山林大火,摧毀了無數的樹木,許多動物的棲息地亦遭受到毀滅性的破壞。亞馬遜森林有「地球之肺」美譽,可以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延緩氣候暖化。根據巴西「國家太空研究署」的數字,直至2019年9月,亞馬遜已經發生了八萬多次火災,相比2018年同期暴增84%,雨林面積正大幅度地消失。而澳洲大火至今未熄,至1月初已燒毀840萬公頃林地,超過兩個台灣的面積,估計4.8億頭動物燒死或因缺乏棲息地與糧食而喪生。這些災難,乍看離我們很遠,但大自然一旦因這些破壞而失衡,地球村無人能夠獨善其身。
好好善待大自然,是確保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唇亡齒寒,大自然一旦毀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是沒有辦法重建的。香港恒生大學協理副校長及傳播學院院長曹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