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午,大家都經歷短暫的WhatsApp全球故障,是次失靈2小時當中,您的工作被影響多少?職場的您可有後備方案(Plan B)?
由於筆者不是IT界別,今期只引用一位友人昨天的個案作分享,藉此也想跟各位讀者一同反思。
【個案涉及團隊的背景】
筆者友人從事教育,有好一些入校補習支援項目。疫情前是在學校內,(1)導師以面授的形式進行。疫情後,情況大概分為兩種:(2)導師到校,在校以網課(zoom)形式跟在家的學生溝通;(3) 導師在外,仍然以網課形式跟進學生。
3種形式中,導師能否跟學生有相同的效果?當然面授一定相比網課為佳。另一方面,原來導師之間,在當值期間,也涉及某程度的溝通,例如:教學上的技術支援、教材上的共享……等。在這話題上,(3)組合的團隊,就完全被孤懸了。
以下三宗個案,就是發生在昨午的(3)團隊,每隊都大概涉及10人。
【WhatsApp團隊】
1位組長負責協調,8位導師各自在校外,按時登入zoom,開始執行補習工作。大伙兒開設了一個Whatsapp群組,每當有特別情況,導師都會在當中發訊息,由於組長本身不需執教,所以回應通常都來自組長。但教材也可能流通在團隊中,因此其他導師也會抽空回應,提供資訊,而組長就專注協調和推送……很完美的構思吧!
昨午Whatsapp故障失靈的期間,就正正是這類補習項目的繁忙時間。由於上述團隊一直只依賴著Whatsapp,昨天險些反應不來!幸好組長首先以電話把情況向學校職員匯報,然後再以手機跟每位導師關照一趟。感恩的是團隊只有9人(1組長+8導師) ,組長打一趟電話可能只花15分鐘。若團隊規模更大的個案,逐位致電是否仍然有效?
【雲端共享團隊】
有著相約的人手架構,另一個團隊除了WhatsApp 群組,他們在雲端設立了一個共享檔案,平時,他們習慣以流水形式,把觀察、提問、回應……都輸入在這個檔案上。
不知您有否使用共享文件的經驗?在畫面上,每次輸入的資訊都能同步更新,情況就好像很多人在同一份文件上打字一樣。
昨午,當WhatsApp系統故障開始時,他們仍然在文件上緊密溝通中,只是話題有點偏離,例如:「喂!我的WhatsApp好像壞了……我唔知係咪無交台費,被電訊公司終止了網絡……唉!我的手機跌得多,現在接收功能斷斷續續……」
直至組長確認了WhatsApp有故障後,眾人反而鬆了一口氣,馬上專注自己的網課,有需要的話,就繼續以共享文件作溝通平台。
【的士台團隊】
第三個團隊的組成有些特別,有著相約的1+8規模,但導師是較成熟的,她們都不擅長打中文,所以除了WhatsApp群組外,她們也安裝了的士司機最喜愛的通話軟件 (界面上有個大圓圈,要發言時就用手指按著圓圈,完成就鬆開手指) 。
昨午當WhatsApp失靈時,這個團隊就彷彿變成各自在路上行駛中的的士團隊,一面跟學生Zoom的同時,有需要就按大圓圈……工作基本上不受影響。
【筆者感想】
後備方案 (Backup Plan 或一般稱為 Plan B) 是管理學的慣用觀念,大家都不會陌生,問題在於,大家都會有慣性、有依賴、可免則免,戀棧於安舒區 (comfort zone) 。這是無可厚非!
但是生活在香港,節奏之快,工作的繁重,分秒必爭!若大家未能居安思危,多預備幾手後備方案,當意外發生時,就未能處之泰然。
上述「雲端共享」和「的士台」團隊的處之泰然,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但筆者也想伺機讚賞一下「WhatsApp團隊」的組長,他臨危不亂,在有限的途徑,首先跟學校職員報了案,這點另外的兩個團隊是疏忽了的。
日後,倘若仍要依靠打電話方法作廣播,還有一招的:A先致電B和C,交待事情後也吩咐B和C分別知會D/E 和 F/G……這樣每位成員都只需兼顧打兩次電話。額外的工作量得以平均化,對整個團隊來說,相信震蕩較輕微,結果較平安!
今次感謝友人容許我借他的職場個案來分享!周朗認為,具體的軟件和方式多的是,最重要是大家學懂後備方案。若您有特別的職場個案想分享,可隨時跟我接觸:[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