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與學、學與習,很常見的詞彙,卻深藏智慧。孩童成長,學習能否轉成表現?表現能否轉成自信?談何容易……
本文是參考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註1】的學校資訊,加上秦校長的解說,才能 令外觀看似平平無奇的學習環境,竟在當中隱藏著高深教育智慧,卻又透過活生生的校園生活,輕輕鬆鬆地實踐出來。事後,筆者才恍然大悟:原來教育就是這麼生活化!原來高手一直都隱藏在民間!
【引導式教育 CE】
引導式教育 (Conductive Educatuon, CE) ,主要就是帶領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轉為「主動」的學習,這個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過程,並不是按一粒掣就能啟動,當中,實際涉及大量人與人的溝通……這個部分,就是「引導式」概念。學校運用這個模式,為學生進行「全面」教學,把治療及學習結合起來。
【個別化教學計劃 IEP】
無論在學術界,或市場上,我們都希望與眾不同,自由自在。學術上,這些叫做「後現代主義」。坦白而言,我們每個人都獨特,每個時候的需要也有改變,就例如:在茶餐廳食早餐,隨著每天狀況的不同,在口味、份量上……其實每天都有所微調。
這樣來說,教與學又怎會比食早餐簡單呢?教的工作來自於老師,學的專注來自於學生,兩者都是人,每天都有著自己的狀況,每個人的學習進度都有所參差!何況本文所記載的學校是一所特殊學校。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特殊的需要。所以學校的管理層,以個別化教學計劃 (IEP,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 來做教學主軸,是無庸置疑!但要執行這麼複雜的「教與學」組合,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所以這部分涉及大量持份者 (例如:教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同學、家長) 的溝通、合作、評估、支援和指導……當然,最終就要引導學生:學有所成!
【理性全天候的支援】
電玩沉溺,是一個令到親子和教育界很傷腦筋的問題;筆者出席不同場合都經常被查詢如何協助孩童遠離電玩。反過來說,為什麼電子遊戲這麼吸引我們的孩童呢?答案就是,電子遊戲的全天候服務,當中 清晰界定的任務,絕不主觀,理性非常,過程中亦絕不涉及偏袒、喜惡、全部任務都由淺入深、公平客觀……這些都是令到孩童欣賞和易於接受的特質;反之,成人世界很多時都做不到這個標準!電子世界的另一個應用,就是「科技輔助學習」(例如:眼球追踪 (ETI) 、虛擬實境 (VR Cave) 、5G機械人、外骨骼、iTraining互動運動復康系統、輔助溝通軟件(TD Snap) 。倘若加以善用,這些科技就可以全天候陪伴我們的孩子,減輕大家的負擔。
【感性過來人的鼓勵】
當專業人士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是理所當然的,但在受助者的角度,卻滋味在心頭:你又不是我!你又不明白我!若我有你的專業、有你的健全……當然輕而易舉呢!這個現象,並沒有誰對誰錯!
專業的去幫助人,沒有錯!受助的,內心有感受,也並無不妥!所以,當有一些過來人,排除萬難,成功過後,一個華麗轉身,重遊舊地,協助一些行得比自己慢的人 ,情況馬上扭轉!需要協助的,見到這位是自己同病相憐的學長,眼前一亮!全部艱辛都變成鼓勵!多一點盼望,少一點埋怨!把專注力重新投放在學習上!
【內循環】
很慶幸可以跟校長,在他埋首經營的一個校園內,聽到他無私的分享,他帶領著團隊,多年一直默默耕耘,謙卑地學習,擁抱並珍惜手上的資源,可能的話,盡量不假手於人,群策群力去解決問題,甚至透過「引導式教育」和「過來人支援」,建構出一個「內循環」系統,好讓學生在一個安全、熟習的環境,從實踐中賺取經驗、 從經驗中領悟道理、從道理中成長、從成長中增加自信心……這個就是自我效能感 的概念!筆者最感動的:就是盡量做到「不求人」,這就是標題所述的「內循環」。
【外循環】
當我在這邊讚歎著學校內循環的智慧,原來抬頭一望,下個星期,學校即將舉辦兩項活動:一個是音樂表演、另一個是出國的交流活動。
音樂表演就是透過跟不同友校同學的合作, 共同綵排,互勵互勉,為演出一個音樂會 鞠躬盡瘁!當表演完成後,校方悉心安排, 讓家長們可以帶同孩子,外出參與一個親子活動,到韓國見識一番……正所謂:出外靠朋友(音樂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交流旅行)!原來校長在內循環的那邊廂,也靜悄悄地 建構了一個「外循環」系統。
【默默耕耘的團隊】
如上文,要建構出這種無縫交接的內、外循環系統,背後的幕後英雄認真不簡單!在此,筆者有兩個要求:(一) 倘若可以出席音樂會的,請你用你的行動去支持;(二) 倘若未能出席音樂會的,請你把本文章廣傳予親友……你們每一份的祝福,都能替這默默耕耘團隊增添一份鼓勵!
【註1】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