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速規劃發展,特區政府計劃在北部都會區試行「片區開發」模式,並已提出3個試點,配合相應產業部署。這些措施反映了政府希望引入更多市場力量,以公私營合作形式推動發展,方向正確。政府不能以傳統的碎片形式發展,始能確立更明確的產業定位,產生最大的協同效應。
「片區開發」這詞港人可能較為陌生,但這概念早於1970年代已存在。例如,沙田第一城便採用類似模式,政府透過招標批地,由發展商負責填海、地盤平整及建造工程,部分土地留作發展私人屋苑。片區開發在內地也經常使用,以上海的臨港片區為例,由國有上市企業負責建設和營運,涵蓋多個先進製造產業,自開園以來已吸引十萬家企業進駐。
片區開發模式具顯著正面效益,通過政府的前期規劃,項目發展商主導片區的有序開發,可以建造出具有競爭力的園區,對產業集聚和地方經濟貢獻巨大。此外,發展片區只要定位清晰、產業支援措施到位、基礎設施和社區配套就位、來自四方八面加上低空經濟的流暢和通達性,對有意落戶發展的市場力量更具吸引力,更容易引進目標企業和居民。
再者,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的策略發展據點,若仍用傳統「圈圈」批地、撥地、投地方式,不同企業便容易出現各自為政,發展欠序,定位失焦的情況,難以成為具吸引力的產業園區。發展局於去年底就北部都會區的「片區開發」試點邀請市場提交意向書,更收到22份意向書,市場反應正面。北部都會區是驅動經濟的新引擎,筆者相信,特區政府在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的領導下,北部都會區能做到「片片產業情」,有力整體成為類似美國矽谷的全新國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