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友人討論:上司經常伺著「放風」或「收埋」(隱瞞) 來操弄下屬,筆者認為有趣,答允把此作題目寫一期。
【知vs不知】
在認知當中,有些事情是屬於「知」或是「不知」,比較簡單的層次。例如:筆者當年首次食「青芥辣」(Wasabi) 時,望見外貌跟雪糕相近,不以為然大口一食,結果害得隱形眼鏡即時被淚水沖了出來……這是由於我對青芥辣的無知。
很「愚蠢」嗎?絕對不是!
人一生就是這樣每天學習,把知識和經驗累積起來。上述例子雖然辛苦,但感恩不算危險!若這是小孩對「電掣」的無知,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職場中,尤其是新入行/新入職的同事,「不知」是天經地義!故此,有「試用期」和「蜜月期」,也正好像駕車中的「P牌」(初駕者);其他人會對您有較大的包容,但您也要盡快趕上來,因為包容只是「優待」,絕對不能當作終身的「免死金牌」。
【明vs不明】
另一方面,認知下的「明」或是「不明」,則屬於較艱深的層次。例如:2的平方數是4,4的平方根是2;若有人對平方根「不明」,向您請教:何解36的平方根是6?也許您只會教他用計算機的功能,或道:6 X 6 就是36嘛!前者的您只是分享「方法」,後者的也只是「因果逆轉」,坦白來說:「您並未曾解釋到『為甚麼』?」,所以對方仍然「不明」!
很「愚蠢」嗎?這次可能是!可能是對方的理解能力……也可能是您解說的方法有待進步……
「明 vs 不明」在操作方面需要較少,例如:一個食物的烹煮過程中,若您按著程序全部仿做(包括步驟和份量)……最終您總會成功弄好作品。只是:為甚麼要把生粉混進去?何解要加插這弄乾的步驟?……這類「為甚麼」和「何解」,就涉及「明 vs 不明」了!您現在「明」嗎?
【狀況不同對每個決定的影響】
我們工作過程中,其實不停地在做「決定」;今天天氣報告有雨,除了帶雨傘,我也會選擇某對鞋,穿某條褲,選擇乘甚麼交通工具……後來的每個決定,都是由天氣報告披露的「資訊」所影響。
就憑天文台預報今天可能有雨這例子:預報了但沒有雨,您今晚可能會埋怨:「怎麼搞的?害我白白帶著雨傘在外跑了一天!」;倘若天文台沒預報但下了雨,您又會埋怨:「怎麼搞的?害我今天白白被雨淋!」
剛才就示範了兩個「狀況」:「過份保守」 與 「過份樂觀」。前者為了謹慎,寧願預報下雨;後者漫不經心,不想嚇您倒被責怪。天氣報告當然只是一個「例子」,筆者絕對尊敬和信任天文台,相信其背後有清晰的指引,和科學的考量。
【刻意vs無知】
在職場中,上文的「狀況」可以源自於「性格」;有些人較保守,有些人卻很樂觀;這樣無可厚非!當時做決定時也不會察覺自己屬於哪種?這樣就是無知 (真性情) !
例如:有個客戶陳生經常爽約,今天您的下屬跟他有個約會。無知又樂觀的您當然不以為然,容讓下屬出發;相反,謹慎又保守的您卻會提醒下屬:陳生記錄不好,出發前最好先落實多一次,以免白等!倘若您是以上「其中」一類,都可被稱為「無知」,屬於正常!
倘若,您對上述「兩種可能」都想到,但您透過考慮後,只揀其一,您就屬於「刻意」了!當中的您也涉及「披露的權力」。提點下屬小心,基於陳生的記錄,當然是分享情報的權力;這樣一來,加上您是上司,下屬當然要認真看待「陳生的爽約記錄」。若您深思熟慮後,決定隱瞞記錄,讓下屬依靠自己去體驗一下,況且陳生也不一定每次都爽約……您這樣也運用了「隱瞞的權力」,您隱瞞的出發點,可能只是以德報怨,不想把主觀放大。
【何去何從?】
上述陳生的例子,有4個結局:(1) 披露後,果然爽約;(2) 披露,但沒爽約;(3) 隱瞞後,卻又爽約;(4) 隱瞞了,但沒爽約。
第4個是最美麗的結局,眾人都善良,沒被負面沾上。第1個結局下的您最棒!上司獨具慧眼,身為下屬,對您佩服到五體投地。第2個結局,雖然您曾好言相勸,但害得下屬認為您過份消極,好心卻做了壞事。第3個結局,若下屬不知您「刻意」,還可算是一個遭遇而矣;若被下屬發現您明知的,只是「刻意隱瞞」,害他被「放飛機」,這結局對您來說,是最差!成本最高的結局!
上文中,您不妨翻看,查找一下何處有「白白」這詞?當對方用上這詞,就是責怪您的「刻意隱瞞」了!
一般下屬都只停留在「知 vs 不知」的階段,他們並「不明白」您何解欣賞這文章,也「不明白」您對他的用心良苦,情況就好像孩子跟家長存在很多對立的關係一樣,周朗也只好引用一個坊間的真理:「有一天,待你長大後,你就會明白我的苦衷了……」
剛剛交待四種結局的次序:4、1、2、3。就是周朗認為最理想的排序。具體執行上,您能掌握多少資訊?您的性格?您的管理風格?您能夠有幾果斷(刻意) ?就看您的職場智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