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期盼「進步」嗎?筆者認識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對此持相反態度。今期,筆者嘗試以「轉化」來砌磋。
筆者邀請您做見証人,可以嗎?
【職場轉化】
人的能力是有限 (也當然有人認為人的潛能是無限),今次暫且不作深入爭辯;但「轉化」卻是另一個概念。
轉化可以是程度上 (Performance) ,例如:由表現一般,轉化成卓越 ;轉化可以是方向上 (Directional / Functional) ,例如:由A範疇『文員』,轉化為B範疇『銷售』 ;轉化也可以是角色上 (Situational) ,例如:由『主任』,轉化為『經理』。
【周哈里視窗】
在心理/社工領域中,有一個常用的概念叫做周哈里視窗 (Johari Window) ,如下圖:
視窗中分為2個向度,橫向是:自己知、自己不知;縱向是:別人知、別人不知。這樣,4個方格就被區分成:Open (公開) 、Blind Spot (盲區) 、Hidden (隱藏) 和Unknown (不明) 。聰明的您,一看就知當中最差的是「不明」,最佳的是「公開」。至於「盲區」和「隱藏」,就是由最差轉化到最佳,當中的過程。
今期暫且不把4個小格逐一說明,反而把它再簡化成3個階段:未知、已知、眾人知,希望大家更容易掌握。
【未知】
在日新月異,資訊爆炸的世代,新事物每天推陳而出,「未知」是平常不過。「吓!你唔係唔知吖嘛?」「吓!你咁都未聽過?」類似的詫異提問,您一定聽過!
當發現有某些「未知」的區域,我們應否責怪自己?答案除了是「不應該」/「不需要」之外,我們還要心存感激。因為,除了是剛剛出爐,未曾來得及要知曉的事情外,「未知」的往往都是跟我們原本的圈子、文化和習慣不重疊,所以我們才走漏了眼。這時,倘若有人開誠佈公,樂意主動分享予您,這絕對不是一件壞事。
例如:當您一直沿用迂迴的方法去使用一個電腦軟件,倘若有人跟您說:「若你這樣……軟件中右上角有一個功能鍵……系統就會替你自動處理,節省若干個部步驟……」筆者對此一定不會尷尬,每當我想起日後可節省到的時間,反而會無限感激!
【已知】
這個是平常不過的狀態,原本不值一提。但在今期的語境內 (日新月異的世代) ,「已知」往往很快就被淘汰,淪落成為「過時」/「脫節」。所以我們應該有所行動。
行動可以是字面上「執行」的意思,例如筆者近月喜歡瀏覽網上二手品網站,很多產品是從未知曉,當我知道後,第一個反應就是先標註,這動作不等於購買,只是先備註下,方便日後可以找到。當然,遇到心移的,不早作決定,機會很快就被他人奪去了!
【眾人知】
行動也可以是轉告(分享予)他人,我們不應做資訊的關卡,例如:收到通知,明天短暫停電,我們應該馬上知會其他人,只是自己知道是不足夠的。
另一種情況,倘若自己遇到障礙,行動也可以是求助於他人。例如,我遇到電腦使用上的麻煩,有些很重要的資料未儲存,但電腦好像卡住了;這時,主動向相關的高手請教,這總比亂衝亂撞、甚至乎意外關掉電源的結局好得多!
【良性循環】
筆者過去5年,為超過3萬人做培訓,當中經常滲透予出席者的都是「正向心理學」,而「良性循環」往往就是常用的結論。
無論您在「表現上」、「方向上」、「角色上」遇到障礙,「已知」經已值得感恩!「已知」總比「未知」好!下一步,就是由您決定,去讓「眾人知」,一般來說,上司、資深的前輩或受影響的對方就是首選。真誠、善良、虛心地分享/請教目前情況,筆者深信:大部份人都有慈悲的心,會施予援手和體諒的。這就是上述的「良性循環」。
倘若我們固步自封,把耳朵關上,不願接收「未知的」;把口關上,不願把「已知的」讓「眾人知」,我恐怕「良性循環」當中的關鍵字會變成「惡性」。希望大家今天就記住上述的「3步曲」,把工作生態,逐漸轉化為「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