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及「社交必殺技(方與圓) 」,有讀者得到啟發,跟我交流,我承諾以今期的濕柴與乾柴,回應他的處境。
【步伐不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風格、態度;這些看似小事,不值一提的,有時都挺令人心煩意亂,像:微不足道的一根眼睫毛,不慎掉進眼睛裡,該種「抵死」的滋擾一樣。職場就是由不同成員組合而成的群體,試想像:眾人都有著不同的風格,在非自願的情況下聚在一起工作,我們又怎可能預期如魚得水,一團和氣呢?
例子如:有人喜歡「先入先出」(First In Frist Out, FIFO) ,即是先收到的工作先行處理,井井有條;卻有人喜歡「後入先出」(List In First Out, LIFO) ,即是早前收到的,既然積壓了一會都尚可,何不先把新鮮的先行處理,再加上剛來的好像「急」一點……
且慢,倘若用到「急」(緩急輕重) 來衡量,剛才的無論「先入先出」或「後入先出」的原則就馬上蒸發了,因「緩急輕重」跟「順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原則。
由此可見,不同的人初試啼聲,一起合作共事,馬上「稱心如意」又談何容易呢?
【濕柴】
倘若您有在郊野生火的經歷,相信不難明白甚麼是「濕柴」;尤其是在點火的初段。它像穿上了防火衣一樣,只會以一些奇怪的氣味和煙去回應您,怎樣弄都點燃不著!
職場中,有不少「老古板」、「死硬派」、「old sea food」(老油條) ……他們就像上文的「濕柴」一樣,墨守成規,完全接受不到新事物,完全自我為中心,世界就像被他制停了時間一樣,十年如一日。無論您如何努力遊說,無論事實怎樣擺在眼前……他都一如以往,視您如無物!
【乾柴】
「乾柴」卻剛好相反,它本身簡直就像火柴是連體嬰一樣,一點就燃起來,感覺好「爽」。只可惜,火隨柴枝而上,不燒得多久,整條乾柴枝就燒掉了。
職場中,這類「乾柴」就像您的小影迷、粉絲一樣,無論您的一舉手,一投足……他都追隨著,您叫他生,他不敢死;所有事情都一呼百應。請大家冷靜地反思一下:若現實真的如此,您不是經已乘坐著「白金升降機」,一早帶領著這班粉絲,捷足先登,晉升至比您上司更加高的職位了嗎?夢醒過後,原來這班「乾柴」的持久力有限,每次的都是「衝動」和「激動」,未必能轉化成持久的「行動」。
【何去何從】
周朗兄,你是否每隔幾期就會消極一次?當然不是!筆者只想嘗試從大家的角度,去描寫一下您的體會……現在,我會交代:如何巧妙地把「濕柴」和「乾柴」揉合起來,使它們並肩作戰,各展所長!
當您在郊野準備生火時,先把「濕柴」堆砌成為核心,但要切記,在最核心的部份,也安放小量的「乾柴碎」。然後,在外部有系統地放置「乾柴」。大家很容易想像到:外邊的「乾柴」很快就燃燒著,不久自己燒盡了,可能「濕柴」還在睡覺中……問題究竟在哪處呢?
這過程的精髓在於「『有系統地』放置乾柴」!火是往上燒的,倘若「乾柴」只放在「濕柴」之上,「乾柴」只會自得其樂,而「濕柴」也只會我行我素!切記要巧妙地因時制宜,把現場環境、風向……不同的因素都放進考慮中。好讓「乾柴」的火能遇上沉睡的「濕柴」,這樣,奇妙的化學作用才會產生。
還記得上文出現過的「乾柴碎」嗎?這精靈的小傢伙被安置在「濕柴」的核心,目的在於:把「濕柴」的隱密處都要燃點起來,不然,這些「鬼崇」位始終都會冥頑不靈,堅持點燃不著。
【步伐一致】
各位聰明的讀者,相信大家都能從上段點燃生火的例子中,領悟到:由今天起如何安排職場中兩種同事。其實,「柴」是有其初心和使命,就是發光發熱,兩者並沒有誰比誰重要,「乾柴」初段貢獻,「濕柴」卻耐燃,大家互補長短,各取所需。
當不同的持份者了解到其他的長短,包容體諒時,其實最重要的狀況就不知不覺地出現了,這狀況在心理學叫做:修正/統整 (alignment) 。這是一個積極正面的過程,當大家由步伐不一,透過統整過程,最終達至步伐一致,這就變成一個晶瑩通透的結晶體,像鑽石一樣璀璨!
炭和鑽石雖然都是相約的成份,但兩者的價值就不能同日而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