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1-04-12 04:30:00
日報

嘗試清零的代價

分享:
受疫情影響,本港學校曾實施停課令。(資料圖片)

受疫情影響,本港學校曾實施停課令。(資料圖片)

到目前為止,香港的確診數字還未清零。不過,相比去年特首在施政報告時說要必須採取一切「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措施嚴控新冠肺炎疫情,力爭在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和配合下達致「清零」的目標,現在不論是政府還是市民都沒有再提「清零」這個「宏大」的目標。

這可能是由於本地政治新聞日日新鮮日日甘,亦可能由於現在的疫情已相對受控(起碼在我執筆時,本地過去一周平均每日確診數字約10宗左右),無論如何,我認為不再執著於「清零」是一個好現象。

adblk6

說過很多次,盲目追求「清零」並不符合成本效益的計算。以早前的禁堂食令為例,一方面追求感染數字「清零」,另一方面其實是增加(尤其是飲食業)的失業人數,令失業「清零」的理想愈走愈遠。再以早前的停課令為例,在減少學生老師接觸,企圖令本地感染數字「清零」的同時,學生卻因失去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失去難以估量的人力資本,變相令這些學生的人力資本逐漸「清零」。另一個追求「清零」的意外後果,是我們可能要更長時間才能真正開關,正式回復疫情前生活。不論是由於政府政策還是由於市民自發,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相對歐美不少國家,香港疫情相對受控,起碼本地每日感染數字從未過千,每日死亡數字從未達雙位數字。正因如此,當外國(如美國)即使不少人對新研發的疫苗還有不少疑慮,大家還是排隊去打,對不少香港人來說,打疫苗的個人效益似乎不太高,最多大家勤洗手戴口罩多一段時間,反正生活都是這樣過。

是的,疫苗有界外效益,當一個人打了疫苗除保護自己外,更是在保護其他人。在這次疫情下,打疫苗的界外效益可以十分巨大:當社會達致群體免疫後,對內我們可以解除所有乜令物令,對外亦可以放心通關,我們才可以踏出重回正常生活第一步。反之,在歐美等地陸續達致群體免疫和互相通關後,我們還可能因間中有外來確診病例而要封關限聚。在短時間內,政府會(局部)開放,然後發現外來確診,之後立刻封關限聚,再過一陣子又(局部)開放,這樣的無間循環不知要持續多久。

adblk7

台灣是「清零」的表表者,我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的台灣朋友對台灣的情況就有如此感受:「台灣的作法非常的謹慎小心。部桃(編按:桃園醫院爆疫)的事件能夠迅速平息即是一例。所以台灣從來沒有真正爆過。但是謹慎小心的甜粿是島內自由自在的小確幸,但代價是鎖國。或許我有入出境的需求吧,這種鎖國令人窒息的感覺特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