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療保障局最新公布了國家採購藥物方法「帶量採購」,市場預期這將會導致藥企的利潤大幅減少,於是引發沽售。

國家醫療保障局公布國家採購藥物方法「帶量採購」。(資料圖片)
過往不同省市的藥品招標,一般只招標價格,而沒有列明數量,因此中標的相關企業,需要進入醫院做工作來促進藥品使用;而這次制定的帶量採購方案則是,在藥品招標的時候,該地方便已承諾藥品的銷量,保證在8至15個月之內用完。
上海市過往曾經3次採用「帶量採購」,其中今年6月份的一次,共採購了20個品種,並拿出上海市50%的銷售份額給中標企業,而未中標帶量採購的企業,只能分享剩餘50%的市場份額。現時,「帶量採購」將於11個不同城市推行,而相關市場約佔全國藥品市場20%至30%市佔率。規模之大,企業無法因售價低而放棄。
新政對每家藥企的影響不盡相同,譬如一家仿製藥企業早已面對另外兩家合資格對手的威脅,其產品價格必然下降,最終只能賺取平均利潤率。
但是,如果藥企本身的競爭格局並不嚴重,在中標後反可將銷售費用大大降低,結果在藥品小幅降價下賺到更多。
當市況差的時候,任何一個消息也會被放大,哪怕是存在些微的不確定性。
單單就新政而言,我不認為藥企的長線投資邏輯完全被逆轉,並深信大藥企在往後日子將更有優勢︰一方面是一致性評價投入巨大將淘汰一堆競爭者,二來持續創新者可以在新招標下享受更大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