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競市場已變成廣告和贊助的生意。(資料圖片)
舊世界裡,電競是甚麼?舊世界裡,電競是一股歪風。不是法官說的unhealthy wind,是梅艷芳唱的:「這一股歪風,懶惰蟲的好法寶,將光陰耗盡,忘掉進取,它使你盡快退步。」這是八十年代初卡通片《電子神童》的插曲,主角石野嵐的打機絕招有火燄陀螺、真空低氣壓、電光飛沙走石等,每一招都難以想像究竟想點,比較有印象的畫面,是一次石野嵐兩隻哨門牙飛出體外控制操縱桿。然而,任劇情再天馬行空,石野嵐始終只是動漫世界裡的遊戲機殺星,電競這一股歪風未見直捲現實世界。
新世界裡,電競又是甚麼?新世界裡,電競是鄭志剛宣布K11與內地電競賽事營運商合作,在香港及內地幾個大城市興建VR體驗館,以及電競主題酒吧餐飲娛樂互動區。
新世界裡,電競是ESPN等美國體育傳媒轉播的Esports。新世界裡,電競是數以億計美元廣告及贊助的生意。
問題來了,從食鬼、烏蠅機、1943、鹹濕麻雀到Street Fighter,電競一直是有錢跟機冇錢睇人打,電競就是衝不出機舖。
有挑機讓round的機舖文化,卻沒有街霸主題酒吧。有跟隊猜垃圾的街場文化,傳統運動競技卻是個龐大的工業。雖然相比足球籃球,電競的市場規模今天還是小兒科。然而,為甚麼石野嵐的年代電競一直搞不起,今天不少市場研究報告卻預測電競將以高速增長?
實不相瞞,我想不出滿意的答案。從轉播技術到其他電競賽事有關的商業配套設施,統統不是甚麼新發明。可能太耐沒有打機了,到底今天流行的線上遊戲跟石野嵐年代的有甚麼重大分別,導致電競的觀賞性忽然大增呢?還是觀眾的口味不同了?
請教過貌似專家Dickson的欄友梁天卓,專家的意見是今天宅男多了。可能是吧,但不要忘記,電競的高速發展不限於盛產宅男的亞洲,目前歐美的電競賽事其實比亞洲的更具規模。還有,不要低估我們與石野嵐一起長大的一代花在打機上的時間。專家的另一意見,是今天青少年參與傳統運動競技的相對成本大增。
今天的青少年,較少機會像我們以往經常在波地跟隊鬥波,加上只有家境較好的家庭才負擔得起聘請專業教練,反而免費的電競遊戲卻愈來愈普及。專家的意見有其道理,但始終不易解釋到電競忽然全球流行起來這個普遍現象。
我有一個不易驗證的世代論假說:今天還認為電競是一股歪風,多數是爺爺嫲嫲級數的舊世界人,與石野嵐一起長大的新世界一代,年輕時在機舖的時間長過上課室,因此理解電競並非甚麼unhealthy wind。是的,世上有些事,可能要等到舊世界的老海鮮變成慢走蟹,我們才可以見到新世界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