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8-09-24 06:00:00

除了識加減乘除 仲要有道理

分享:
最新政府提供的人均面積中位數為161方呎。(資料圖片)

最新政府提供的人均面積中位數為161方呎。(資料圖片)

上星期講過香港停工一日損失不是將GDP除以365日咁簡單,更要考慮行為的改變(這跟早前講過「五萬億利益輸送」的謬誤有異曲同工之妙)。相比空泛無邊的「論述」,有數字的確會使討論清楚一點,但數字同時又有其誤導性,讓人有科學嚴格的錯覺,誤將亂計出來的數字當成有力證據。
 

例子1:香港已落成住宅單位約275萬個,家庭住戶則只有250萬個,單位數目比家庭人數多,所以「香港沒有房屋短缺問題」(語出姚松炎教授),所以應徵收空置稅「釋放」單位(有此推論者多不勝數)。

若住宅單位是囚室,香港家庭是囚犯,一個家庭固定安排一個囚室,供應充足的觀點是對的,只是人會搬屋,搬屋搜尋需時,於是單位有一定空置率好正常,就如私家車數目比車位要少一樣。兩個數字有差距的另一大原因,是香港單位大多細小,中上產家庭嫌千幾呎不夠用,自然要多買單位儲物或讓子女有「私人空間」。

例子2:最新政府提供的人均面積中位數為161方呎,政府就「土地大辯論」提出的1,200公頃估算,除了根據人口增長預測,也假設這個人均呎數不變。左翼如本土研究社的一個論點,是統計處過去多次高估人口,其實真正房屋需求冇咁多,需要遠少於1,200公頃的土地。

計完一大輪之後,其實有冇諗過香港人點解要命中注定面積中位數161方呎?這是假設了香港人住得冇質素,這是假設了未買樓的中產冇運行。

例子3:土地面積唔只係一條加數,唔係話你東拼西湊到100公頃,就可以取代另一塊100公頃的土地。「土地大辯論」的一個方向,就好似玩Where’s Wally遊戲一樣,在香港地圖上找出呢度一塊果度一塊的土地,加起來等如幾多幾多公頃,可以容納幾多幾多住戶。如此「插針式」起樓的思維好有前朝風格,之但係起樓唔係起完搬晒入去住就算,因為正常人除了住,仲要食仲要玩仲要行街,仲要返工仲要運動仲要湊仔返學,人太多四圍走仲會造成交通擠塞。

政府提出1,200公頃的估算或有水份,但其實一大堆的棕地、私人遊樂場地契約土地、低用量政府土地加埋條數雖然好可觀,入面到底又有幾多適合起住宅甚至高密度住宅?

加減乘除計得啱,只算係跟一部計數機打成平手,但唔等於有道理㗎。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