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之說,是描述不同級數的醫生能善治的種類。當代「中醫」之義則是中醫與西醫相對的概念。如果當代中醫能治「人」,就算是很不錯。
在先人概念中,醫者「治病」是最低要求,中醫以陰陽、五臟六腑、經絡等理論來辨證論治。古人無顯微鏡和高科技,但以上千年的經驗累積和驗證,歸納出獨有的體系。這體系善於宏觀地找出問題,並施以針灸、推拿、方藥為基本治病手段。醫聖張仲景指「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使氣血流通、五臟六腑調和,就是「治病」的目標。
中醫「以人為本」,因時、因地、因人而有「同病異治」,即是按著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度身訂製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這種「治病」思維同時賦予醫者如何調節患者生活習慣的能力,改變對某些事物的看法,甚至重塑價值觀。中醫認為「神」是主導精神意識、思維情志活動。如何開導患者,建立良好身心,使他們學懂「做人」,達到「治神」、「治人」的境界,就是各醫者的漫長修行了。
作者為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周艷秀
中醫治人